□本报记者 李淅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肃穆的展厅里,抗日小英雄何畏的塑像凝固了时光——稚气未脱的脸庞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燃烧着超越年龄的锐利与不屈。那并非对天真童年的眷恋,而是一个少年面对山河破碎、家园沦丧,向死而生的决绝凝视。冰冷的青铜,竟在无声中传递着灼人的温度。
抗日小英雄何畏的塑像。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何畏,原名何永祥,1922年生于黑龙江省宾县。1935年夏,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在大罗勒密建立根据地,13岁的小永祥被推选为儿童团长。同年秋,他正式加入第四军,军长李延禄为他起了新的名字“何畏”,寄望他成为一名无畏的战士。1938年春,何畏随部队西征,在五常地区与日伪军激战中负伤被俘。面对敌人的酷刑审讯,他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英勇就义,年仅16岁。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碾碎了无数中国少年的美好童年。众多如何畏般的孩童,在父母惨遭屠戮、家园化为焦土之际,义无反顾地汇入抗击侵略者的洪流,以稚嫩的肩膀担起民族大义。
“我的奶奶李敏12岁加入东北抗日联军,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女兵之一。她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最终迎来了胜利的黎明。”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李敏的孙女陈晨动情地说,“‘把东北抗联精神传下去’是奶奶生前最常说的话。她怀着崇高而坚定的使命感,几十年如一日,奔走于学校、社区、工厂、部队,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翻开李敏倾注三十余载心血写就的《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字里行间流淌着那段峥嵘岁月的真实印记——
李敏1924年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原属萝北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年仅7岁的李敏加入了抗日救国儿童团,和小伙伴们不分昼夜地印发抗日传单、进行抗日募捐。1936年冬,李敏所在的宣传队被日军冲散,辗转数日后,她遇到了北满临时省委地下交通员李升,随他上山找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的后方密营。在她再三恳求下,部队领导最终同意收留了人小志大的李敏。她从此成了一名东北抗联小战士。
1938年冬,李敏随东北抗联后方人员转移途中,遭到敌人重兵围攻,二十余名东北抗联战士壮烈牺牲。当敌人逼近李敏时,她机智地滚进雪坑脱险。惨烈的战斗并未吓倒当时年仅14岁的小李敏。当战斗的硝烟消散,她艰难爬出雪坑,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寻找部队。渴了,嚼一口积雪;饿了,烤冻僵的老鼠充饥。凭着顽强意志,李敏历尽艰辛,终于回归大部队,成为那次战斗的少数幸存者之一。就这样,只有十几岁的小李敏随东北抗联队伍身经百战,淬炼出钢铁般的意志。
“我奶奶的前半生投身东北抗日联军,驰骋沙场;后半生全身心致力于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成为抗战历史的‘拾薪者’与东北抗联精神的‘传火人’。”陈晨说。
离休后,李敏发起组建了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带领宣传队员四处奔波,宣讲东北抗联英雄的事迹、传唱东北抗联的歌曲。她踏查了大量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地,她奔走呼吁提出的“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议,获得采纳,使东北抗联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扬。
而何畏与李敏,只是众多东北抗联少年英雄的缩影。史料记载,在东北抗联的各支队伍中,几乎都留下了小战士的英姿。其中,在杨靖宇将军亲自关怀下组建的一支“少年铁血队”就曾威震敌胆。队员们平均年龄仅16岁,他们或是父母死于日寇屠刀的孤儿,或是继承父兄遗志的烈士后代。他们在东北抗联队伍中学习文化、学习军事常识,获得了新生。他们不怕吃苦,豪情万丈。他们作战灵活、机智勇猛,成为东北抗联中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正所谓“莫道娃娃年纪小,敢向刀丛逞英豪”!
然而战争残酷无情,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众多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硝烟岁月——金锦女,10岁加入儿童团和抗日宣传队,12岁在反“讨伐”战斗中被俘牺牲;姜墨林,11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13岁投身东北抗联,19岁壮烈牺牲……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这些少年英雄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以血肉之躯共同筑起了一道不屈的青春长城。用滚烫的热血诠释了“英雄”二字,从不因年龄而设限。
八十年风云激荡,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励后人。如今,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与继红小学校共建的“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红娃”教育基地中,与哈尔滨市群力实验小学开展的“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馆校共建活动中,与哈尔滨杨靖宇红军小学校联合创建的校内分馆中,一队队系着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用他们清澈而坚定的童声,深情讲述着八十多年前那些与他们年纪相仿的抗日小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脸上写满庄重与敬仰。他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如跳动的火焰,蓬勃跃动着信仰的力量:在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感召下,在气壮山河的东北抗联精神鼓舞下,新一代少年必将肩负起革命先辈的光荣使命,挺起脊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赤诚之心报效祖国。让那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民族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