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刘长奎 高勇

    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其培育工作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其发展壮大离不开高水平科创人才的引领和支撑。科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科创人才不仅是新技术的创造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更是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以及劳动者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其中劳动者是主导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劳动对象(如新材料、新数据)和劳动资料(如智能装备、数字平台)的革新,更关键的是对劳动者这一核心要素提出质的提升要求。除了传统的专业能力外,适应快速技术迭代的学习能力、应对不确定性的创新意识与跨界协作的团队精神变得更加重要。这些素质的培育不仅依赖于传统教育体系,更需要通过科技实践与产业历练来实现。黑龙江以“人才振兴60条”为牵引,构建起全面支持创新创造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强化创新激励保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举措,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从系统论视角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一项涉及教育、科技、产业与社会文化多个子系统的复杂工程。这些子系统之间必须实现有效协同与资源整合,才能真正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供给体系。要通过构建“政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和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这种系统化方法打破了传统单一主体培养人才的局限,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供给体系。任何单一环节的短板或子系统之间的脱节,都可能降低整个人才生态系统的效能。

    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亟待理顺。在人才评价导向方面,“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尚未根本消除,不利于科研人员聚焦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活动。在这方面,需要通过推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创新,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制度,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要完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机制,优化人才补贴政策,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供有力保障。

    均衡区域人才发展、提升创新平台能级。突破环境与平台的限制,在高端人才引进、留住、发挥作用等方面加大力度。黑龙江正通过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优化人才集聚载体功能,着力提升区域人才承载能力和创新策源水平。要依托高校院所以及重点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和关键技术攻关平台建设,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与激励机制,增强对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团队的吸引力,强化平台资源开放和人才发展生态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人才区域分布和效能发挥的结构性矛盾。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培育体系,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进行全链条、多层次的路径创新与制度设计。首要的是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将人才资源开发置于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与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需要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将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形成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格局。黑龙江“人才振兴60条”等一系列政策创新,正是从制度层面回应这些要求,通过构建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破解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路径。应推动高等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需要通过实施技工教育基础建设行动,提升技工教育办学质效,优化“学历+技能”培养模式,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建设一批跨学科交叉研究院与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特别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生态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基础保障。要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要通过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计划,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与成果收益分享权。打造高水平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实验室与技术创新中心,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