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欣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长卷中,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38年,面对敌人残酷的“讨伐”,北满抗联将士毅然踏上西征之路,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一次重大战略转移,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日前,记者通过走访东北烈士纪念馆、采访东北抗联将士后代,重温那段用信仰照亮征程的峥嵘岁月。
珍贵歌集:战火中凝结的精神密码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的一级文物《东北抗日联军歌集》,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历经血与火的洗礼,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见证。封面上的“东北抗日联军歌集”八个大字刚劲有力,下部的“一九四零年七月七日印”的字样和“李敏存已八年之久”的题记,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这本歌集收录了《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露营之歌》等48首革命歌曲。1940年,在朝阳山后方基地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机要秘书兼电台台长崔清洙,一笔一画刻印下这些在部队中传唱的抗日歌曲。令人痛心的是,歌集编印完成不久,崔清洙就在保卫朝阳山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1948年,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将这本珍藏八年的歌集捐赠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使革命精神得以永久传承。
“这本歌集,凝聚着先辈们最艰难的岁月和最坚定的信仰。”李敏的孙女动情地说,“《露营之歌》中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唱的是他们的苦难,更是他们不屈的精神。”
英雄楷模:李兆麟与西征壮歌
展馆内,李兆麟将军的照片和遗物向人们展示着这位北满抗联主要领导人的光辉事迹。
1938年,敌人发动残酷“讨伐”,妄图将东北抗联剿杀在三江平原。生死存亡之际,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作出战略决断:主力部队分三批进行西征。
时任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率领第三批西征队伍,在绝境中劈开血路。在组织、筹备部队西征以及征途中,在冰封雪裹的小兴安岭,在篝火摇曳的营地上,他与战友们共同创作了震撼人心的《露营之歌》。“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这些铿锵的词句,既是对西征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更抒发了“伟志兮!何能消减……团结起,夺回我河山”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胜决心。
西征途中,李兆麟总是把粮食让给战士,自己以树皮、雪水充饥。当战士疲惫地坐在雪地上时,他坚决要求生起篝火再休息,还经常深夜唤醒战士活动身体,防止冻伤。这种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成为西征队伍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战略转移:浴血突围的千里征程
这次西征,是北满抗联在生存空间急剧缩小、部队损失严重的危急关头实施的战略转移。
三批共800余名东北抗联战士,在李兆麟、金策、魏长魁、冯治纲等将领指挥下,先后从各自活动的后方基地,向小兴安岭西麓的海伦地区进行远征。他们曾蹚过蚊蠓横飞的沼泽,遭遇无数围追堵截。在隆冬时节的小兴安岭,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战士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艰难前行。粮食吃光了,就以野菜、野果、树皮甚至牛皮靰鞡充饥。
历时半年,转战千里,北满抗联部队终于突破敌人铁壁合围,抵达海伦、通北一带。这次西征保存了北满抗联部队的主力,为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开展黑嫩平原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神永续:东北抗联薪火代代相传
烽火硝烟早已散去,但东北抗联精神历久弥新。在哈尔滨兆麟小学,《露营之歌》是学生们的必会歌曲之一。一代代学子在歌声中接受精神洗礼,让这段穿越时空的旋律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的血脉,延续着不朽的革命传统。
从东北烈士纪念馆中那本承载历史的歌集,到象征西征的林海雪原壮阔景象,再到今日东北蓬勃发展的建设画面,东北抗联精神始终在这片黑土地上薪火相传。正如那本珍贵歌集所见证的:信仰之火永不熄灭,精神之歌代代传唱,激励着新时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油画《艰苦西征》。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