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记者走基层
    巾帼力量这样打开“智创新局”

    当祖国东极的第一缕晨曦染红黑龙江,“东极之声”巾帼宣讲团的歌声与红旗共舞;当大庆油田的抽油机在旷野轰鸣,“上下可调式盘根盒”正以革新之力降耗提效;当“天问一号”携“中国红”遨游火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仍回荡着攻坚的足音……

    在黑龙江振兴发展的画卷中,万千女性以智慧为星火、以笃行为柴薪,在工业革新、航天前沿、农业沃土上书写着动人的逐梦篇章。近日,记者随全国妇联调研采访团走进基层,目睹她们的奋斗之姿,感受巾帼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路径的蓬勃智创实践。

    刘丽(左)投入新的研发

    巧手巧思破解工业生产“老大难”问题

    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刘丽工作室内,几个形态各异的盘根盒静静陈列,它们不仅是抽油机井口的“密封卫士”,更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刘丽执着于科技创新的见证。

    “老式盘根盒换密封圈,半天抠不净,特别费劲儿不说,还耽误生产。”刘丽告诉记者。曾几何时,这个“老大难”问题令刘丽辗转难眠,直到某天转动口红时,膏体伸缩的瞬间让刘丽灵感迸发——“口红结构能不能用在盘根盒上?”

    此后的一段日子,刘丽白天蹲守在抽油机旁测量尺寸,指尖在油污中反复描摹结构;夜晚伏在图纸前修改方案,笔尖在纸上勾勒出无数次调整的轨迹。

    终于,“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从构想变为现实,将操作时间从40多分钟压缩至10分钟,密封圈寿命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每口井每天还能节电11千瓦时。这份源于生活的巧思,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更让“学铁人、做铁人”的信念在刘丽心中愈发坚定。

    “光自己会并不够,要让更多人掌握革新的本领。”刘丽说。2011年,刘丽牵头成立工作室,从最初2名采油工起步,如今已成长为涵盖35个工种、11个分会、531名成员的创新队伍,其中女性占比过半。他们用手上的巧劲儿和做事的韧劲儿,交出了12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174项国家专利、1.2亿元创效额的亮眼答卷,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在大庆市妇联“分层选树、系统培育”的助力下,刘丽这样的先进个体正升级为“模范群像”,今年已培育326个全国、省、市先进个人与集体,工业科技的巾帼力量在黑土地上蓬勃生长。

    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女性科研班组培育的蝴蝶兰

    向着星辰大海,也扎根民生沃土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携着一面特殊的五星红旗奔向火星,这面“飞行最远的国旗”背后,藏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晓宏团队的硬核力量。要让“中国红”在太空中历经7个月考验——耐受正负200℃温差、抵御强紫外辐射、扛住高能电子辐照,难度远超想象。“能为祖国航天出力,再难也要上!”接到任务时,吴晓宏没有丝毫犹豫。

    接下来的两年,实验室成了团队的“家”。配方调整了一次又一次,工艺改进了一轮又一轮。有时为了验证一组抗辐照数据,团队要连续值守72小时;为了优化套印工艺,团队反复调试铝板与油墨的契合度。最终,集抗辐照、低挥发、耐高低温交变于一体的功能材料成功问世。当火星传回的影像中那抹鲜红清晰可见时,吴晓宏和团队成员眼中泛起了泪光,那是巾帼科技工作者的骄傲与赤诚。

    龙江女性的科技探索,不仅向着星辰大海,更深深扎根于民生沃土。建三江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里,汪敏带领17人的女性科研班组用21年时间完成800余项科研课题,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黑土田间。2024年投入运营的“垂直植物工厂”,是她们的又一亮眼成果——没有一寸土地,苗床上却长出郁郁葱葱的绿叶蔬菜;少见人工身影,播种、收割、清洗全部由机械自动化完成。“一个人一台手机,就能管理整间工厂。”汪敏站在智能操控屏前,看着实时跳动的生长数据,满脸自豪。如今,这座亚洲先进的植物工厂年产蔬菜突破60吨,让“科技种菜”的梦想照进现实。

    谷实研究院院长梁代华则用科技守护着百姓“舌尖上的安全”。1999年投身生物饲料研发以来,她的足迹遍布黑龙江的大小养殖场,“最忙时一个月在实验场住22天”。为摸清生猪营养需求,她和团队蹲在猪圈记录数据,反复比对调试饲料配方;尝试数十种工艺,最终推出了全国首款易吸收的蒸制教槽料。18项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背后,是梁代华“让饲料成为健康源头”的初心。她的科技创新成果让龙江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筑牢了百姓餐桌的健康根基。

    刘凤艳介绍她的寒地水稻育种事业

    “她”智慧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八月的三江平原稻浪翻滚。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智能育秧工厂里,无人运输叉车穿梭忙碌,智能播种流水线精准作业,科技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育秧周期缩短了5天至7天,全靠技术集成的力量。”七星农场科技信息中心副总经理李瑛的手指划过面前的监测屏幕。

    七星农场的展示田里,配备北斗导航的智能插秧机沿着预设轨迹前行,秧苗栽种精度控制在厘米级;智能巡田无人机掠过稻穗,将病虫害情况实时传回终端。“从百亩试验区到万亩推广区,数字技术让种地越来越智能。”李瑛望着眼前的金色稻浪,语气中充满了底气,“现在的北大荒,早已不是‘靠天吃饭’,而是用科技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守护农业的“芯片”,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刘凤艳30年的坚守。当年,她放弃城市工作,一头扎进建三江的寒地水稻育种事业,用“春种秋选夏杂交,四季无闲在田间”的执着,选育出“三江系列品种”,填补了三江生态区无自育水稻品种的空白。如今,她又加入佳木斯市妇联“巾帼科技助农助企直通车”,和100余名女性农技工作者组成志愿服务队,用“联姻结对、联网传播、联盟聚势”的模式,把科学种植技术送到农户身边。“要让建三江的有机新米走进千家万户,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是刘凤艳的心愿,也是她奔走田间地头的动力。

    抚远4200亩蔓越莓田里,程正新正查看果子的长势,青红相间的果实藏在绿叶里,像撒在田间的宝石。2014年,她结束北漂返乡种蔓越莓时,面对的是国外技术封锁的“三没”困境——没技术、没经验、没机械。“我是农民的孩子,有的是不服输的劲儿!”程正新带着团队在田间搭建试验田,自主攻克水肥调控难题;深夜查阅资料,设计出适合本地气候的智能喷灌系统;联合科研院所,优化蔓越莓授粉流程。终于,她们让蔓越莓在黑土地上扎根结果,年产达3000吨。

    程正新在做蔓越莓营养实验

    如今,蔓越莓不仅是“致富果”,更成了文旅“新名片”。“公司80%的岗位面向女性,采收季手脚麻利的农户月收入过万。”程正新笑着谈起农户的变化。而2024年黑龙江运抵广西的10万盒蔓越莓则彻底让“红海小镇”火爆出圈,实现了“农业+科技+文旅”的融合共赢。

    初秋的风拂过黑土地,空气中飘洒着科技的芬芳与丰收的喜悦。从工业革新的车间到航天探索的实验室,从数字赋能的稻田到红果满枝的蔓越莓田,龙江女性正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智慧与坚守为黑龙江振兴发展注入澎湃的巾帼力量。

    记者 王彦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