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莉
发挥黑龙江省地缘优势、史料优势,进一步研究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对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格外重要。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世辉认为,通过东北抗联歌曲、东北抗联诗歌等历史载体,可助力学生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走近革命英雄、感受革命文化。
记者:您到全国多地寻访抗战老兵、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请您结合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和经历,深入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李世辉:过去16年,在我拜访的50多位抗战老兵、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中,有4位东北抗联老战士。尽管当时他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有些抗战中的烽火岁月已经模糊,但是东北抗联歌曲却深深刻印在老兵的记忆当中。通过听老战士哼唱抗战时期他们在部队传唱的革命歌曲,我深深体会到了歌声中的东北抗联精神。
比如,2016年6月3日,我到哈尔滨市鞍山街23号拜访时年92岁高龄的东北抗联女战士李敏奶奶时,她给我哼唱了东北抗联歌曲《送西征》,歌词包括“碧草潇潇夏日长,共为救国忙。骊歌一曲送西征,从此各一方。愿望同志肩重任,为国争荣光。”2023年10月29日,我到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拜访时年93岁高龄的东北抗联老战士杨振国爷爷时,爷爷给我哼唱了东北抗联代表性歌曲《露营之歌》春段,歌词包括“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可以发现,这两首歌曲的歌词,清晰反映了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之“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我因此喜欢上了东北抗联歌曲,自学了七八首,作为鼓舞斗志、克服困难的一种精神激励方式。
记者:您在全国首开《东北抗联诗词鉴赏》特色课程,这在思政课教学中产生了哪些育人功效?
李世辉:作为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很喜欢东北抗联诗词。有的同学主动创作东北抗联主题的诗词,有的同学撰写了主题鲜明、情真意切的学习报告。我被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也切实感受到运用革命诗词等红色资源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例如,我校机电学院本科生陈建伟在结课报告中这样深情阐述:“作为一名来自外地的学子,学习东北抗联诗词的过程,也是我再一次认识脚下这片黑土地的过程。我每天行走的校园、街道,或许就是当年东北抗联志士们战斗过的地方。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站在赵一曼烈士的遗像前,诵读她的诗作,那一刻,书本上的文字突然变得无比真实和亲近。”
记者:如何破题我国东北抗联问题接续研究力量不足?
李世辉: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引导博士生以东北抗联相关问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包括《中共满洲省委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东北抗日联军思想政治研究》等。其中,《东北抗日联军思想政治研究》,在今年6月教育部平台外审中获得3个A的好成绩。通过完成博士论文方式,博士生利用几年时间系统研究东北抗联某个问题,也就逐渐成长为这方面的专业研究者了,这正是我想看到的“后续有人薪火传”。
记者:新时代,您认为如何把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李世辉:我认为,首先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开展实际工作的理论遵循。另外,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要与加快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如此,伟大精神传承才更有针对性,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手记
铭记是最深切的缅怀,传承是最长情的告慰。李世辉,十六年如一日,寻访、关爱抗战老兵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抢救发掘珍贵史料,潜心考证红色史实,出版23.4万字的《致敬最可爱的人——老兵寻访实录》,对挖掘东北抗联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