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抗联英雄⒂
    夏云杰:铁胆慑敌寇 热血卫家国

    □本报记者 付宇

    夏云杰,从山东逃荒到汤原的贫苦农民,到成长为威震松花江下游的抗联将领,他领导创建汤原抗日游击队,开辟太平川游击根据地,整编壮大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后为抗联六军),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与日伪军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东北抗战斗争的壮烈篇章。

    临危受命,重建汤原抗日武装

    夏云杰,1903年生于山东沂水贫农家庭。1926年因战乱灾荒,携妻女逃荒至黑龙江汤原县务农、做工谋生。九一八事变后,汤原地区抗日怒火高涨。1933年初春,在中共满洲省委代表冯仲云举办的抗日积极分子学习班上,夏云杰被吸收入党,自此全身心投入抗日救国事业。

    1933年夏,夏云杰当选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决贯彻党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致力于重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他重新召集散落队员,并联合多支义勇军组成东北民众联合义勇军。8月,联合义勇军进攻汤原县城,虽一度攻入但因配合不力被迫撤退。夏云杰从中吸取教训,一方面派党员在义勇军中加强工作,另一方面集中40余名党团员骨干,着手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

    1933年10月4日,日伪军发动残酷大搜捕,汤原中心县委遭严重破坏,县委委员金成刚、高庆云父子等十余名同志英勇牺牲。夏云杰成为县委唯一幸存的主要负责人。面对危局,他拒绝家人避难的劝说,坚定表示“要与汤原的反日爱国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毅然担负起领导重任。他秘密恢复各级组织联系,号召党员和爱国青年继续为创建游击队而斗争。

    同年11月,夏云杰派遣共青团县委书记于永顺侦察鹤立东黄花岗自卫团。根据情报,他果断指挥徒手游击队员夜袭自卫团营房,成功缴获16支枪,重新武装了队伍。这支在战火中诞生、由党直接领导的汤原反日游击队,成为日后威震下江的东北抗联第六军的基石。

    浴血奋战,创建太平川游击根据地

    面对初生的汤原游击队,日寇视其为心腹大患。游击队则在党的领导和群众支持下,灵活机动,不断夺取敌人武器壮大自己。1933年末,夏云杰任命宋瀛洲、戴鸿宾为游击队正副队长。在夏云杰指示下,游击队于葫芦脖子险要地带成功伏击伪军涂旅,重创敌军,打出军威。夏云杰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了两个月的军事政治训练,显著提升了战斗力。

    1934年4月,夏云杰将工作重心转向开创太平川游击根据地。他与格节河护矿队订立联合作战协定,深入太平川,凭借有利条件,两次解除伪自卫团武装,震慑日本走狗。5月初,两支队伍在宣传抗日时遭伪军涂旅400余人攻击,虽突围成功,但护矿队冯治国、季货郎牺牲。随后护矿队分化,冯治纲等7人组成“文武”抗日队,继续与汤原游击队并肩作战。

    面对日寇加紧“围剿”,夏云杰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他在小兴安岭叉巴气召开义勇军联席会议,宣传党的政策,表明联合抗日的诚意。李华堂、“青山”、“阎王”等反日义勇军均表示响应。1934年5月,夏云杰率游击队联合“文武”抗日队,在太平川地区主动出击:5月12日袭击鹤立农场“民会”,镇压汉奸李元珍;6月15日袭击太平川警察分驻所和自卫团;6月19日在黑金河金矿镇压日特;6月21日强攻二道岗反动地主盘踞的“连环窑”,战斗中夏云杰负伤仍坚持指挥,最终攻下炮台,为建立太平川游击根据地奠定基础。一个多月的平原活动,锤炼了队伍,密切了军民关系。

    1934年8月,夏云杰赴哈尔滨参加省委训练班,因“深刻学习,对党忠诚,能够认真地执行党的政策”,被省委正式任命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10月返汤原后,他宣布游击队改编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任总队长,李仁根任参谋长,并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全体队员拥护。

    为建立省委要求的稳固游击根据地,1935年7月,夏云杰与戴鸿宾再入太平川发动群众。依靠党和军队的威望,群众抗日热情高涨,农民自卫队先后击毙8名进犯日军及特务。游击总队随后在太平川东南伏击日军“讨伐队”,击毙夏日一夫等多名官兵。8月16日夜,夏云杰率部兵不血刃端掉太平川警察分驻所,俘伪警30余人;另一部攻克反动地主乔玉柱土围子;戴鸿宾化装智取反动地主耿子修,将其财产分给贫农并罚巨款充作抗日经费。夏云杰召开群众大会,宣告太平川反动政权覆灭。不久,冯治纲率“文武”抗日队60人加入总队,此时游击总队达5个中队、11个小队,共700余人,绝大多数是不甘当亡国奴的工农子弟兵。

    整军经武,抗联六军威震下江

    1935年12月中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率主力部队冲破敌人“讨伐”,长途跋涉至汤原与夏云杰部胜利会师。为壮大党领导的武装,赵尚志、李延禄同意帮助汤原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在夏云杰建议下,他们成功争取驻守亮子河金矿的伪满军孟连长放下武器,并解除顽固矿警武装,缴获机枪、步枪百余支,为扩编奠定基础。

    1936年1月26日,夏云杰参加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与赵尚志、李延禄、冯治纲、张寿篯等共商抗日大计。会议决定加强联合,共抗日寇“讨伐”。1月30日,夏云杰在汤原县温家屯宣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正式成立,任军长,张寿篯任代理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团。六军以汤原为根据地,驰骋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展开英勇斗争。

    1936年3月,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六军二团团长戴鸿宾率百余人,顶风冒雪急行400余公里,突袭小兴安岭岔巴气、老钱柜伪森林警察大队,缴获机枪、步枪百余支及电台等,击毙日指挥官森山。此役战术成功且战略意义重大,三、六军随即在小兴安岭深处建立起后方基地(含修械所、被服厂、医院等),为长期抗战提供重要支撑。

    1936年10月1日,日伪军3000余人开始对汤原根据地进行秋季“讨伐”。六军化整为零,以避实击虚战术与敌周旋,使敌疲于奔命,并伺机伏击。然而,在筹划率主力远征开辟新区前夕,1936年11月26日,夏云杰在汤原丁大干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殉国,年仅33岁。

    夏云杰,这位从齐鲁大地走出的贫苦农民,在黑土地上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是汤原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联第六军的主要创始人。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他挺身而出,不畏牺牲,领导军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浴血奋战,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丰碑上。

    夏云杰画像。

    图片及史料来源于《黑土地上的光辉旗帜——中共黑龙江党史人物传选编本》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