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磊
“五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力‘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优化供给、扩大内需’,全区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兴安岭地区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王青伟接受采访时说,全区聚焦高质量振兴发展主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以赴稳增长、防风险、保生态、促转型、惠民生,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三五”末增长22%,经济发展取得了稳中有进、向新向好、优于预期的良好成绩。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全力打好打赢森林防灭火系列战役,牢牢守住了“三个不发生”底线。高标准完成森林抚育870.1万亩、人工造林1.42万亩,退化林修复102.6万亩,创新建立了林田河(湖)“三长”+公检法“三长”联动机制,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3%,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2023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有林区改革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防灭火系统治理示范样板和绿色龙江建设先行区。
“两山”转化步伐更加坚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融入全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林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以林下经济、特色文化旅游、寒地测试、新能源等为重点的生态主导型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89处、绿色种养殖基地16处、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81家,形成了从采集、种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仓储、销售的产业体系,全区28款产品入选“黑土优品”,40款产品入选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桦树汁产业纳入省规划;开发了“神州北极过大年”、驯鹿旅拍等旅游活动场景30余项,成功举办了“G331边境旅游联盟相约大界江”活动,塔河二十二驿站晋升国家4A级景区,漠河北极旅游服务入选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依托地域优势和“极寒”气候优势,整合各类测试资源,全力打造市场认同、行业认可、国家认证的国家级寒地测试产业基地。2022~2025测试季,近200家测试单位、3600余台(套)测试装备、3万余件器材在大兴安岭开展测试,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民用直升机在漠河完成首次高寒试飞;统筹风电项目和外送通道建设,形成了以塔河、呼玛、加格达奇为骨干的产业矩阵,先后吸引国电投、中电建、华能、华锐等行业领军企业布局落子,呼玛县10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卫星地面站阵列+10000P智算中心+10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完成签约,围绕生态建设需求引进了兴安岭关键带站、空天院漠河站二期、紫金山天文台漠河观测点等项目。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为要,深入开展系列“项目攻坚年”行动,建立工作专班,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服务项目建设,健全完善“一名地级领导牵头包联、一名县级领导主体负责、一个地直部门统筹督导”的领导干部包联服务企业机制,定期开展“难题集中会办”攻坚,全力解决项目在落地、开工、纳统、投产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绘制了低空经济、寒地测试等17个产业图谱,梳理产业链42条,谋划承载项目122个,圈定目标企业225家。深入实施“满园工程”,聚焦“能级提升、实效突破”的总目标,全面深化“小管委、大公司”治理体系改革,分类推进经开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招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改革。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和服务企业效能提升突破年行动,统筹推进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推出“兴安政策标识推送宝”,打造“一事项一清单一标签”管理模式,新归集惠企政策45条,颗粒化分解政策事项169个。全区地县两级政务服务“一次办”事项覆盖率达99.05%,地本级“跨省通办”事项从142项拓展至292项,4290个证照申请材料实现免提交;2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事项平均办理时间从32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办理环节从7个精简为1个。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了为生育家庭发放生育补贴、为0~6周岁儿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补助、为全域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为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免费参保意外伤害险、实施婚姻消费补贴以及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利息、减免住院押金、发放“两癌”救助金等一批民生实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5年改造供水排污管网16.99公里,加格达奇区生活垃圾焚烧厂、托育服务指导中心等民生工程开工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全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实现“三下降”;建成地区调解中心,进一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