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洲。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唐海兵
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共同铭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张甲洲。这位先后就读于两所顶尖学府的“双璧学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以笔为矛,以身为盾,在东北黑土地上谱写了一曲血火交织的救亡壮歌。
书生意气:从科学梦到救国志
1907年,张甲洲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1923年,张甲洲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张甲洲满怀爱国热情,因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曾两次被开除学籍,一度遭到逮捕。出狱后,张甲洲南下求学,于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3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张甲洲因积极营救被捕同学而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共产党员冯仲云,思想因此发生转变。出狱后不久,张甲洲毅然从北京大学退学,转考清华大学政治系。
1930年8月,张甲洲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清华大学,张甲洲当选为校学生会教育科长,并以“震亚”等笔名发表很多文章,针砭时弊。他重视基层群众教育工作,以校学生会社会部的名义创办民校,为校工、车夫、农民教授文化知识,传播革命火种。编辑出版《民众教育》,发行到河北各县的民众教育馆和民众学校,对各地的民众教育工作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看着故土被敌人侵占,张甲洲心急如焚。他主动向党组织提出联络动员东北籍大学生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的建议,就此走上了弃笔从戎的革命道路。
烽火擎旗:黑土地上的枪响
1932年,张甲洲与夏尚志、张清林、张文藻、于天放、郑炳文等几名东北籍大学生回到家乡,在中共满洲省委支持下,在巴彦县利用社会关系,联络民团、士绅、知识分子等筹建抗日武装。
为躲过敌人耳目,张甲洲以筹备婚事的名义秘密召集各方力量,于1932年5月16日,带着前来参加“婚礼”的200余人,在巴彦县七马架举行誓师大会,成立了北满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巴彦反日游击队。
张甲洲率部一面打击侵略者,一面不断开展抗日宣传,队伍逐渐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随后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
暗夜潜行:慷慨的壮士悲歌
1933年7月,张甲洲化名“张进思”,入职富锦中学,从事地下抗日工作。张甲洲在敌后的主要任务是长期潜伏,为三江地区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提供情报和军用物资。
升任富锦中学校长后,张甲洲以缺教师为名,调来昔日巴彦反日游击队7名战友任教,利用一切机会向广大师生讲述革命道理,使不少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他又与抗联部队取得联系,为他们提供情报、枪支和电台,利用给学生做校服的名义为部队购置服装,并策动富锦伪警察署署长李景荫率部起义,投奔东北抗日联合军独立师(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前身)。
英雄的行迹最终还是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在富锦潜伏4年后,张甲洲奉命转移。
1937年8月28日晨,在前往抗联十一军赴任途中,张甲洲等一行人走到董老茂屯边时,突然遭遇敌人袭击,张甲洲小腹中弹,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30岁。
张甲洲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如流星般划破了黑暗的长夜。山河破碎之时,民族危亡之际,张甲洲从校园走向沙场,由学子成长为将领,用弃笔从戎的抉择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而今,巴彦县的“甲洲路”铭记着他的志向,富锦市的烈士墓碑诉说着他的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