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抗战十四年⑤
    琴笔如刀——永不磨灭的文艺抗战丰碑

    金剑啸主编的《大北新报画刊》。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本报记者 李淅

    “虽然只是几册画刊,它们却是刺向日伪殖民统治的利刃,是暗夜中唤醒千万同胞的惊雷。”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套《大北新报画刊》。它是由东北革命文艺先驱、抗日英烈金剑啸于1936年4月至6月间主编的。89年后的今天,金剑啸的外孙女李粤凝望着这11册泛黄的画刊,向记者娓娓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往事。

    1932年春,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指派年轻的共产党员、多才多艺的金剑啸负责哈尔滨文艺界的“反日会”工作,并任命他为西区(现为道里区)区委宣传委员。

    1933年春,金剑啸创办了天马广告社。“天马”很快蜚声哈尔滨艺坛,并成为左翼进步文化人士的聚集地。萧军、萧红、罗烽、白朗、舒群、黄吟秋、方未艾、梁山丁等知名作家以及众多热血青年画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实际上,天马广告社是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和左翼文化人士的秘密联络点,金剑啸以此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文艺活动。

    然而,斗争的形势日益严峻。1934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遭到严重破坏,日伪把注意力投向文化思想战线,不断强化新闻检查与文化统治。后来,天马广告社被迫关闭,结束了它光荣的使命。左翼文化人士纷纷转移,大家力劝金剑啸也尽快离开险地。他却坚持留下来冒死战斗:“用我沸腾的血浪,把那些强盗卷回老家去!”

    不屈的意志总能开辟新的战场。1935年4月1日,在中共满洲省委支持下,以袁亚成、任震英、金剑啸、姜椿芳、侯小古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哈尔滨口琴社成立。这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地下党组织巧妙地以这个合法音乐团体为掩护,联络、团结文化界人士和广大青年,开展形式独特的文化抗争。

    上世纪30年代,口琴属新潮乐器,招生广告一经刊出,就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报名参加。口琴社口琴队队长侯小古几乎每晚都带领队员们学习、排练。在夜幕下的哈尔滨,一声声或悠扬庄严、或悲戚愤怒的琴音刺破阴霾,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力量,奏响了唤醒广大民众投身抗战洪流的乐章。

    1935年秋冬,口琴队两次应邀到哈尔滨放送局(广播电台)演播。表演了一些外国名曲后,他们郑重奏响了思想性、战斗性很强的乐曲《沈阳月》(《战场月》)。这首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乐曲,如泣如诉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将抗争的嘶吼嵌入了每一个颤音。电波载着悲愤而铿锵的琴声越过松花江,震撼了千万同胞的心弦。

    1935年末,口琴队在哈尔滨巴拉斯电影院(今兆麟电影院)举办了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次口琴音乐大会。演奏了《乘风破浪》《沈阳月》等抗日乐曲,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口琴队引起了日伪警特的注意,被迫一度停止活动。

    然而抗日志士的文化抗战却从未停歇。1936年春,位于哈尔滨道里区商市街(今红霞街)43号的《大北新报画刊》编辑部的灯光常常在深夜亮起,共产党员金剑啸、姜椿芳、任震英和共青团员侯小古等人,以笔为刃,奋笔疾书。《大北新报画刊》是日本人主办的《大北新报》的附属刊物。最初,它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宣传工具。金剑啸出任主编后,这本刊物成为了共产党进行抗日宣传的前沿阵地。

    金剑啸机智地利用《大北新报画刊》因日本人背景而不受警特机关严格审查的有利条件,刊登了大量揭露、讽刺日伪统治者的作品和有关红军长征、东北抗联的消息。一幅幅讽刺漫画如利箭,刺穿日本侵略者的伪善;一行行诗文如星火,点燃沦陷区民众心中蛰伏的烈焰。

    1936年6月10日,金剑啸在《大北新报画刊》刊载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病重的消息,并配发中国留学生在东京公演高尔基剧作《夜店》的剧照,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36年6月13日下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便衣特务逮捕了金剑啸,封闭了画刊编辑部。

    在狱中,金剑啸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同年8月15日,年仅26岁的金剑啸在齐齐哈尔北门外刑场从容就义。金剑啸牺牲后,由他主编的11期浸染着理想与勇气的《大北新报画刊》,被他的父亲金蕴章藏匿、保存了下来,如同深埋下一粒等待燎原的火种。1948年,金剑啸的家人将它们捐献给了东北烈士纪念馆。这些画刊见证了革命艺术家以笔作刀枪的抗日历程,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一级文物。

    金剑啸的浩然气节激励着他的战友们。1936年8月,在日伪统治的险恶形势下,哈尔滨口琴社坚持在巴拉斯电影院举办了第二次口琴音乐大会,再次演奏了《大路歌》《开路先锋》等抗日乐曲。这次演出激怒了日伪统治者,扬言要抓捕口琴社成员。1937年4月15日,日伪当局对中共地下党组织和爱国群众实行大逮捕。18日,侯小古等12名口琴社社员被捕。酷刑未能动摇他们的信念,同年9月23日,年仅24岁的侯小古在哈尔滨太平桥圈河刑场英勇就义。

    天马广告社、《大北新报画刊》、哈尔滨口琴社虽遭扼杀,但抗日志士们那撕裂长空的呐喊,早已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深处,永不消逝!

    琴笔如刀,于无声处积蓄惊雷;歌乐似火,在绝境中点燃星炬。从《大北新报画刊》犀利的笔锋与漫画,到“哈尔滨口琴社”悲怆激昂的《沈阳月》;从《生死场》力透纸背的控诉,到《八月的乡村》中东北民众的奋起反抗;从一张张揭露真相的传单,到《露营之歌》等一曲曲回荡在白山黑水间的战歌……这些浸润着血性与智慧的文化抗争,犹如凝聚民族意志的熊熊火炬,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其蕴藏的磅礴力量与不屈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如今,天马广告社遗址已成为哈尔滨党史纪念馆,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数后辈在此接受精神洗礼;齐齐哈尔市话剧团的原创话剧《金剑啸》,作为我省唯一一部选送参加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国家话剧院上演,让英雄的形象在当代舞台重生;哈尔滨歌剧院依据哈尔滨口琴社史实创作的音乐剧《永远的旋律》,让那段不屈的琴音点燃当代观众的心灵……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