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抗战十四年④|铁胆奇谋——白山黑水间的制胜密码

    饶河游击队用过的滑雪板。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本报记者 刘欣

    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艰苦斗争岁月中,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以游击根据地为依托,运用伏击战、袭击战、破袭战等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用劣势装备顽强歼敌,铸就了一段段以弱胜强、铁血智谋的战争传奇。

    自制雪板 见证雪原飞兵传奇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内,一副木质的滑雪板静卧展柜。木纹间承载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的前身饶河游击队奔袭雪原的英勇记忆。“地冻天寒,雪深没膝。受到猎人脚穿滑雪板追赶野兽的启发后,饶河游击队决定建立一支快速机动的滑雪小分队。”东北烈士纪念馆讲解员韩瑞向记者介绍,战士们自创雪具,从零学起,莽莽雪原成为天然练兵场,木制雪板化作战斗中的利器。

    这支“白手起家”的滑雪队,行军速度远超敌骑兵,成为插向敌人心脏的尖刀。1935年,滑雪队在大旺砬子一带伏击日军,一举歼灭敌军百余人。此后,无论是十八垧地阻击战中的灵活周旋,还是夜袭饶河伪军驻地的奇袭作战,这支依托冰雪、依靠智慧的队伍,以其高度的机动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乌苏里江畔的抗日烽火中,铸就了不朽的“雪原飞兵”传奇。

    “冰趟子”伏击 雪原上的英勇智谋

    “不打硬,不攻坚,不胜利不作战……”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赵尚志在《东北义勇军与其战略》一文中总结的避实就虚、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迂回奇袭等东北游击战争的十种游击战术,字字皆是血火淬炼的铁则。

    1937年3月,时任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的赵尚志,率第三军司令部、少年连和第六师一部300余人向海伦、通北(今北安)地区远征时,更是将军事智慧与战术精髓发挥到极致。面对800余名敌军的尾随,他率领东北抗联部队进入“冰趟子”,以山上的木营为依托,占领有利地势,利用结冰陡坡设下埋伏。就在敌人即将接近木营时,指战员们机枪、步枪一齐开火,伪军中队长等当场毙命。200余名日军在守田大尉的指挥下向东北抗联战士所在的木营扑来,但他们在“冰趟子”上接连滑倒,再次遭到伏击战士们的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的猛烈打击,死伤惨重。酷寒之下,枪被冻得拉不开栓,我军战士便轮番进入木营烤火暖枪,持续保持打击火力。激战从白昼持续至深夜,敌人死伤惨重,最终狼狈溃退。这次战斗,敌军死伤300余人,其中被击毙者200余人,枪伤、冻伤100余人,东北抗联牺牲7名战士。

    这场战斗,以对地形天时的极致运用和较小的代价,创造了东北抗联历史上以智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岔沟突围 万人合围下的铁血生路

    东北烈士纪念馆内,一幅名为《岔沟之战》的油画凝固着1938年深秋惊心动魄的一刻。画面上硝烟弥漫,东北抗联将士浴血突围的身影,正是白山黑水间“铁胆奇谋”的生动写照。

    1938年秋,日伪当局调集重兵对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发动残酷的“大讨伐”。为保存实力,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辑安、临江一带的深山密林中艰苦转战。10月,杨靖宇亲率警卫旅和少年铁血队400余人突破日军中川部队拦截,一路向北挺进。17日,当部队行至临江岔沟时,已是人困马乏。这个三面环山的险地,成了东北抗联将士短暂休整的宿营地。

    翌日,突然出现的敌机低空盘旋撒下满天传单。部队转移至里岔沟时,发现万余名日伪军已将沟口重重封锁,形成“铁壁合围”之势。生死关头,杨靖宇沉着冷静,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顽强阻击,击退敌人轮番冲锋,激战竟日。傍晚时分,杨靖宇召开紧急干部会议,根据白天对周围地形和敌人分布情况的观察,决定从西北山势陡峭的敌人兵力薄弱处突围。午夜时分,突击队向西北敌兵布防的间隙地带发起进攻,打开了突破口,密集的枪炮声骤然撕裂寂静,喊杀声震彻山谷!东北抗联将士以无匹的勇猛和决绝,硬是从这“铁壁”中杀出生路。天亮时,东北抗联部队已成功转移至安全地带,消失于莽莽林海。

    此役毙伤敌军80余人,粉碎了敌人围歼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图谋,以真正的“铁血突围”,书写了东北抗联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绝境求生的不朽篇章。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