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抗联密营探秘 ⒀|火烧山东北抗联密营
    火山石海中的红色丰碑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一支队露营战斗遗址”纪念碑。本报记者 赵吉会摄

    □本报记者 赵吉会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火烧山东麓,一片由火山岩浆凝结而成的石海静静铺展。这些锋利如刃的火山岩,80多年前曾经收起“锋刃”,保护和温暖了一群最可爱的人。当年,东北抗联将士曾以碎石为床,以草为被,在这片天然的“石垒堡垒”中与敌人周旋、进行军事休整。

    近日,记者踏访五大连池黑龙山景区内的火烧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在火烧山东侧山脚处,一块平坦的木排状火山熔岩石之上,矗立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一支队露营战斗遗址”纪念碑。124字的碑文,镌刻着那段烽火岁月。

    1938年10月,由张光迪任支队长、陈雷任政治部主任的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一支队、第六军一师六团等队伍在五大连池会师。他们先集中在三池子边靠耳朵眼湖的鱼窝棚,后人称它为“抗联窝棚”,等大队人马到齐后转移到这里,在火山石中建立临时宿营地。1940年,三路军小分队也来到这里,在此搭建了一处露营地。

    抗联老战士陈雷生前曾几次回访五大连池抗联遗址。他介绍,当时在火山石海中设立了很多抗联秘密宿营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东西龙门山、莫拉布山、小孤山、火烧山、尾山和三池子、五池子一线,曾是抗联各支部队转战南北、开展平原游击战的前沿。

    记者一行在连绵的石海间寻找露营地遗址,满眼的石峰、石墙没有一点儿参照物,行走其间,可谓步步惊心,既要避开突出的锋利岩块,又要注意脚下松动的碎石,稍有不慎尖锐的岩石就会划伤鞋面,甚至脚踝。

    经同行景区工作人员指引,一处露营区呈现在记者一行面前。这里东、南、北三面都是一望无际高低错落的火山石,只有西面是茂密的桦树林带,森林的后面是火烧山大峡谷,穿过北面数公里的翻花石海,越过四池子和五池子湖区,可以直接进入通往朝阳山抗日根据地的大森林。

    “这里三面环石,易守难攻,既便于观察敌情,又靠近支援抗联的群众聚居区,成为连接朝阳山抗联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枢纽。”五大连池景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智龙介绍,他曾接待过抗联老战士李敏带队的“重走抗联路”活动,并跟随队伍来到火烧山抗联密营遗址。

    李敏生前回访此遗址时,曾讲述过露营区搭建过程:利用四面的石堆做墙,上面架大树枝,再铺上小树枝,把扒下来的桦树皮像摆瓦片一样依次摆上,最上面压上火山碎石块,就可以在里面躲风避雨了。

    当年这里有很多临时营地,很多战士曾在这里休整、避敌,他们既可以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又可以隐匿在火山石海中,躲开敌人的攻击。

    搭建营地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得离水源近。此处营地旁有一眼“桦林沸泉”,历经80余年仍翻涌不息。如今,这处承载着抗联记忆的生命之泉,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那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李敏曾在回忆录里介绍,每次他们转移营地时,会把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具放在固定位置,方便下批兄弟部队使用。令人动容的是,多年后重返故地时,李敏竟然凭借着60多年前的模糊记忆,从石缝中找出了当年埋藏的铁锅和剪刀。她像孩子似的把它抱在怀里,兴奋地说:“没想到真的找到了……”

    火烧山抗联遗址区内,至今仍保存着少量战壕和暗堡。这些深1.5米~2米的防御工事,利用天然石壁为基础,用石块垒成射击掩体,无声诉说着当年抗联战士们的战斗智慧。

    2007年6月,该遗址被黑河市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火烧山,这座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带,承载着跨越80余载的厚重抗联记忆。这片独特的火山地貌,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一座镌刻着民族精神的红色丰碑。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