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宁舒
清晨,天色微暗,大庆交通集团油城公交公司十一车队23路驾驶员、班组长焦娜早早来到了23路公交车始发站。有着8年驾龄的她,发车前必须围车绕上几圈,仔细检查,排除隐患,这是焦娜雷打不动的习惯。
多年来,焦娜对23路线路上的学校、菜市场、事故易发地段了如指掌,提前预判、及时减速成了本能。“您好,欢迎乘车!”她总是热情地向每一位乘客问好,一句简单的问候,让温暖随着车门的开合缓缓流淌。
从2002年参加工作至今,焦娜始终以“甘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自勉,在十米车厢里践行着大庆精神和雷锋精神,更带领班组将23路打造成誉满油城的“雷锋线”。2024年,她先后荣获大庆市“最美巾帼产业工人”和大庆油田公司“杰出员工”荣誉称号。近日,她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23路是公司线路最长、路况最复杂、客流量最多的线路,安全这根弦一刻不能松。”焦娜常对同事说。作为有着多年驾龄的老司机,她把雷锋“钻”和“挤”的劲头用到了安全行车上。她说:“安全不仅靠技术,更靠意识和习惯。”
在车辆运行中,焦娜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哪里要转弯、哪里需要减速慢行、哪个站点有出门赶集的老人等诸多细节,她都了然于胸。每一个路口、每一个弯道、每一处事故易发地段,她都牢记于心,提前预判,及时减速,安全运行。
每次发车前,焦娜都认真检查刹车、气压、仪表、灯光等车辆机件性能,观察车是否漏油,轮胎是否漏气,哪怕一个小毛病,也要及时维修,从源头上遏制车辆“带病”上路,绝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车队在推行“平衡式刹车法”工作法时,焦娜刻苦练习并总结出“急踩缓抬”四字技巧,即脚背发力,才能有缓抬刹车踏板的力度。这一技巧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后,有效降低了车厢安全事故。凭借这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焦娜已实现安全运行62万公里,取得年年安全正点率、优质服务率、设备完好率100%的骄人成绩。
“您好,欢迎乘车!”焦娜的问候总能叩开乘客的心房。她把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入日常,针对老年乘客和车辆安全,她总结出“324”真情服务法在23路推广——用“三心”对待乘客:对老年乘客有耐心,对普通乘客有爱心,对特殊乘客要关心;靠“二查”保障服务:出车前检查车辆设施,趟次结束查看乘客遗留物品;以“四声”传递温暖:上车有迎声,询问有答声,下车有送声,服务不周有歉声。
焦娜将十米车厢当作“家”一样用心经营,寒冬里,她早早给座椅铺上棉垫,给扶手缠上防滑布;酷暑时,她在椅背拴上清凉小扇,工具箱里备着藿香正气水、呕吐袋、矿泉水;雨天她提前进站,换好雨靴帮拎重物的乘客搭把手;节假日,她会扮靓车厢,给乘客准备小礼物。
去年4月,焦娜下班收车时,按惯例仔细查看车厢,拾到了一个工具袋,她第一时间向车队报备,恰巧丢失物品的乘客也找到了车队,是外地来大庆务工的李大叔。在电话里,焦娜听到李大叔急切的声音,赶紧开私家车送了过去,简单的举动赢得了乘客发自内心的感谢。这样的事在23路并不少见,近年来,焦娜和同事们累计拾到乘客物品527件,折合人民币20余万元,收到表扬信10封、锦旗18面。
打造公交“雷锋线”,人人争当“活雷锋”!这是焦娜带领班组定下的目标,作为党员班组长,她不仅是车厢里的践行者,更把雷锋精神延伸到车厢外。
多年来,焦娜经常和同事们带上慰问品到社区探望孤寡老人和困难居民,陪老人们聊天,帮助他们打扫房间、检查用电安全等隐患;她还组织班组姐妹带自闭症儿童看电影,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车队把焦娜的车打造成“雷锋文化”专车,把雷锋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发挥城市公交的宣传优势,通过流动宣传把“雷锋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市民。
近年来,在焦娜的带领下,23路班组成员在始发站场捡拾垃圾40余次、清理站牌小广告159个、为乘客解答乘车询问120回、发放23路时间表200余张,并指导乘客开通手机微信、支付宝支付功能100余次。在第二届全国城市公交优秀文化品牌评选活动中,23路“弘扬雷锋精神”文化品牌荣获“优秀文化品牌”和“时代传承文化品牌”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