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践行“两山”理念 答好“林区三问”的时代答卷
    伊春森工集团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综述

    莽莽林海守卫着祖国生态安全。本报记者 贾红路摄

    超过百年树龄的松树是宝贵的生态财富。本报记者 张春雷摄

    特色森林文创产品。本报记者 张春雷摄

    食用菌栽培拓宽林区职工增收路。

    森林康养游深受游客青睐。

    整洁干净的新型林场。

    生态优良、风景宜人的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

    直升机实施机降灭火演练。

    游客畅饮桦树汁啤酒。

    林场成为热门旅游风景区。本报记者 张春雷摄

    红星大平台兴安杜鹃盛放美景。

    □李文静 本报记者 贾红路

    当晨光洒在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溪水林场分公司的农家院一条街上,农家小院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昔日的林场职工已经成为农家小院的经营者,正值旅游旺季,络绎不绝的游客让他们忙碌且充实。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伊春的“林区三问”犹在耳畔,400万公顷苍翠林海奔涌着时代回响,伊春森工集团以“冲刺状态”,在青山绿水之间书写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精彩答卷。

    守住青山护根基 答好生态“保护之问”

    在“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会场溪水林场分公司,伊春发布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成果:伊春市GEP达4240亿元,是地区生产总值的12倍。这是“绿水青山”给出的“经济账”,让生态优势看得见、算得清。

    现场的专家介绍,伊春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贡献了GEP的80%,堪称巨大的“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

    伊春森工就是这片大森林的忠诚守护者,守护好这片森林资源,便是守护好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以“生态总长”制为引领,伊春森工集团搭建起集团、局、场三级林长制体系,768位各级林长就位,明确任务清单,健全责任体系、制度体系与监督体系,构建管护责任闭环,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森林蓄积从2014年的2.53亿立方米稳步增长至如今的3.66亿立方米,年均净增长超1000万立方米。

    上甘岭林业局公司被确定为创建林长制北方样板示范地。溪水林场分公司林长秦瑞亮巡山管护时,常对年轻职工叮嘱:“我是这片林子的林长,你们是管护员,林长制不是墙上摆设,管护好森林是我们的本分。”

    资源既要保护,也要培育。几年来,伊春森工集团推进33个苗圃标准化改造升级,建成8个省级保障型苗圃、2处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2处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累计培育苗木3.04亿株,完成造林130.42万亩、中幼龄林抚育1094.74万亩。

    在铁力林业局公司苗圃里,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正改写造林传统。“育苗周期缩短三分之二,造林成活率达95%。”技术员抚摸着郁郁葱葱的红松苗介绍。这项创新技术累计培育了7000万株优质树苗,支撑着伊春森工集团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造林任务。

    “以林养药、以药促林”立体模式也成为集团森林科学经营的实践路径之一。在乌马河林业局公司刺五加基地,全光种植达到300亩,成为我省刺五加全光种植基地。汤旺河、友好林业局公司刺五加实行“仿野生”种植,采用近自然栽培模式,生长期内绝不使用化肥农药,从源头保障刺五加品质。2025年,集团新建刺五加繁育基地9处,种苗繁育能力突破2900万株。

    新青林业局公司则把刺五加“叶子”变为“票子”,利用北药资源开发“新松林”系列生态茶,含刺五加茶、暴马丁香茶等。2024年总产量3800余斤,销售额125万元。

    森林剩余物利用成为伊春森工集团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突破口。美溪林业局公司率先布局,在对标全国先进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成立松汇生物质燃料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两年来,利用森林抚育剩余物生产生物质颗粒超万吨,销售订单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转化,还为重建现代化“木字号”产业链提供了宝贵经验。

    “林区大事,防火第一。这套融合无人机、卫星和远程视频监控的智能系统,将火情识别精度提升至90%以上,成为守护茫茫林海的‘电子哨兵’。”伊春森工红星林业局公司驻大平台靠前驻防队长王洪光指着森防信息中心的监控屏幕说。

    在科技加持下,伊春森工创下连续2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纪录,14个林业局公司更是保持40年以上无重大火灾。2023年,带岭林业局公司70年无重大火灾经验,在全国森林防火交流会上成为典范。

    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到碳汇交易探索,伊春森工让生态保护既有科技硬度,又有经济温度。集团碳汇负责人陈立坤说:“森林不仅是碳库,更是钱库。近几年,集团入股海南国际碳排放中心,两个林场入选全国和全省碳汇试点,去年拿到2.76亿元绿色金融贷款,今年7月完成伊春市首单‘龙江绿碳’交易,生态价值正转化为真金白银。”

    激活产业闯新路 答好发展“转型之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转型是伊春森工集团答好“林区三问”的必由之路。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伊春森工集团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找到了“林区三问”的正确答案。

    走进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九珍十八品”伊春馆暨“伊森工”桦树汁产品直营店,桦树汁饮料、蓝莓果干等琳琅满目的森林食品整齐排列在货架上。“以前卖原木,现在卖健康,这步子迈得比红松成材快多了!”店长感慨万分。他的话道出了伊春的产业之变。如今,伊春森工集团依托黑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品牌,将集团的森林食品推向全国市场。这些产品既保留了森林食品的天然品质,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和工艺,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营养、便捷的需求。

    在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的“森林茉茉”茶饮店,不少游客举着白桦汁饮品在打卡拍照,兴奋地说:“这杯饮料喝到了整个林海的清新!”由集团投资1.08亿元建成的桦树汁生产线,采用先进的膜浓缩技术生产森林饮品,极大提升了桦树汁的价值。

    在第二届伊春桦树汁啤酒电音嘉年华激情季的现场,核心区为“伊森工桦树汁大舞台”,游客手持琥珀色的“伊森工”桦树汁啤酒,搭配滋滋作响的桦树汁烤湖羊、桦树汁啤酒煮鸡蛋等特色小吃,以及餐后甜点桦树汁冰淇淋,尽享“白桦林清甜”的独特风味。“桦耶”“桦雪”“桦露”系列产品备受青睐,啤酒速饮大赛、互动游戏嗨翻全场,展位前人潮涌动。“这桦树汁啤酒口感独特,有一股淡淡的木质香气,和我以前喝的啤酒完全不一样。”游客李先生赞不绝口。

    据了解,林都伊春拥有400万公顷浩瀚林海,其中,白桦林纯林及混交林面积142万公顷,独有的森林气候、高负氧环境、海拔高度、寒地黑土等因素,造就了伊春桦树汁独特的营养价值和清爽口感。为科学发展桦树汁产业,伊春森工集团联合国内外院士专家,经过1年多的努力,对桦树汁特性开展深入研究,研发出桦树汁口服液、小分子水、压片糖果、桦树汁啤酒等3大系列20余款产品。同时配备了3条灌装线和1条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桦树汁原液30吨,产品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

    在友好蓝莓产业园,一排排“零能耗”大棚,通过光伏储能、智能温控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让绿色能源推动产业升级。如今,蓝莓亩产提升1.5倍,年产值1650万元,是8年前的1.9倍。

    黑木耳菌包种植,山野菜改培和蔬菜大棚,红松子、小浆果的精深加工,森林猪、湖羊养殖的不断壮大,林蛙油、冷水鱼变身高端营养食品,构建起林菌、林果、林畜、林菜、林药五大产业链,让大森林变成“立体粮仓”。

    伊春森工集团所属的13家A级以上景区,经过持续的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接待能力与品质大幅提高,让森林旅游焕发独特魅力。

    作为伊春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是伊春森工集团旅游产业发展的标杆。景区依托壮丽的林海和独特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深度开发地质研学、森林康养、生态观光等核心产品。并且以“自然+潮流”的混搭风格,开展森林时尚市集、萌趣亲子互动、潮流打卡点以及街头挑战赛、森林服饰走秀、小丑魔术、艺术表演等活动,巧妙嵌入林海奇石背景,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体验层次,成功打造了四季皆宜的旅游品牌。

    夜幕下的桃山帐篷节,千顶露营帐篷如星河璀璨。“一边吃烧烤,一边看无人机表演,这样的体验独一无二。”游客的赞叹印证着森林旅游的升级。

    金山屯大丰河激情畅漂,纯净河水、适宜河道带来丰富的漂流乐趣,首创“滑道下水”更添体验感。美溪排筏漂借“凉”提质,漂流河道总长12公里,从水路欣赏“十八拐”秀美风光,同步配套观景台、帐篷、天幕就餐区等,提升服务与体验。

    伊春森工集团打造的“林都号”“伊春号”两列旅游列车,一经开通就备受欢迎,被誉为“轨道上的豪华游轮”,串联起省内“顶流”景区景点,实现了旅游资源的互联互通。并且凭借卓越的品质与独特的体验,赢得国际游客高度赞誉,先后入选全国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2024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2024年冰雪文化十佳案例,成为我省文化使者,载着八方游客驶向诗与远方。2025年成功签订包车协议40个,“伊春名片”功能进一步凸显。

    2024年伊春森工集团接待游客195.4万人次,同比增长82.7%;旅游门票收入7600万元,同比增长76.7%。2025年夏季旅游人数达到1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4%,旅游收入4500万元。集团上半年全口径产业总产值实现45.9亿元。

    企业铁肩担民生 答好百姓“生活之问”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伊春森工集团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将改善职工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今走进林区,处处都是蓬勃发展的新景象。退休工人刘养顺开办的农家院,已成为转型致富的生动样本。在伊春森工的大力扶持下,农家院不断升级改造,规模持续扩大,如今能同时接待20桌客人,每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增收10多万元。刘养顺笑着说:“开农家院年赚10万多元,比干别的强多了!”像他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职工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远处方桂茹家的“如意农家院”更是发展成拥有8间客房、3户小院的特色民宿,“黄金周收入就顶过去半年工资”。目前,集团扶持的旅游民宿项目已带动1200余名职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除了经营农家院,职工们还通过多元渠道实现增收。每到山野菜采摘季,职工们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熟练地采摘着山野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位参与采山野菜的职工兴奋地说:“采山野菜虽然辛苦,但收入还不错,一天能赚三四百元,这一季下来也能增收不少呢!”此外,在种植基地里,职工们精心照料着黑木耳菌棒,期待着丰收。据了解,不少职工通过种植黑木耳,每年能增加数万元收入。还有许多职工在景区找到了工作,成为导游、检票员、保洁员等。景区工作人员小张开心地说:“在景区上班,收入稳定,还能接触到各地游客,开阔了眼界。”

    收入增长看得见摸得着。集团累计为在岗职工月均增资2500元,人均月工资达5354元,较改革前增长85.7%。职工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更有底气。同时,集团投资1.65亿元,将195个林场进行整合提升,打造了15个示范林场,不断升级基础建设,全面铺开美化、亮化、绿化、香化工程,让职工住得更舒适。

    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7472人次,842万元款物温暖困难职工;医疗互助参保达1.2万人,76.1万元匹配资金筑牢健康防线。文化惠民同样硕果累累,联合拍摄的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斩获省级文艺大奖,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木头经济”到“生态银行”,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伊春森工集团以青山为证,用实际行动诠释“两山”理念,向习近平总书记交出生动的“林区三问”新答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伊春森工集团融媒体中心提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