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抗联密营探秘⑫|抗联三军被服厂密营:密林深处“战地裁缝铺”

    盛夏8月,记者从伊春市金林区沿小西林河向上游的密林深处行进,丛林掩映处,一处小小的院落、几间简陋的木刻楞房屋,就是抗联三军被服厂遗址,同时也是1936年北满抗日联军珠汤联席会议的会址。

    时光回到89年前,同样的盛夏8月,15名抗联战士陆续汇聚到这里,他们用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布料染色、裁剪、缝制,为前方抗联战士制作军衣和被褥,让这里成为一个秘密的“战地裁缝铺”。

    战地裁缝巧手缝制“山林迷彩”

    走进遗址的房屋,泥土垒制的灶台、圆木桌椅、火炕等设施复原了当年抗联战士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场景。

    墙上的地图,展示了被服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地势隐蔽,距日寇计划修建的汤林铁路30多里,翻过南山可直达大箐山密营,便于侦察敌情,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对这段历史研究非常深入的伊春市金林区老促会副会长于文清向记者讲述起那段烽火岁月,“1936年8月,为解决抗联部队的物资补给问题,抗联三军决定在小西林河上游密林深处的老道庙沟、娘娘宫一线建立被服厂。”

    抗联三军被服厂遗址

    抗联三军被服厂由15人组成,除阎把头和负责裁剪的“小把头”是男同志,其余13人均为女同志,其中11人是朝鲜族。年轻的共产党员金伯文担任党支部书记,陈静山任厂长,成员多从通河调来。由于物资匮乏,被服厂只有1台旧日本缝纫机,女战士们为抗联将士们制作的单衣、棉衣基本以手工缝制为主,而制作衣服的原料则是靠缴获日伪战利品,衣料多为白花旗布。为便于战士们在山林中伪装杀敌,抗联女战士们就地取材,用黄菠萝树皮和柞树皮熬水作染料,将白布染成与山林景色相近的黄绿色,制成军衣。

    “红色会址”见证北满抗日斗争关键节点

    在院落的一侧,刻有“中共北满临时省委诞生地纪念碑”的石碑显示,这座密林深处的院落还见证了东北抗日斗争的重要节点。

    遗址复原了当年抗联战士工作、生活的场景

    遗址墙上的资料向参观者讲述了1936年初,上海中央局遭到敌人的破坏,东北地区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后,北满抗日联军如何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仍然坚持战斗的往事。1936年夏天,时任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抗联三军军长的赵尚志,给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发去紧急通知,提出召开中共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抗联第三军、六军党委参加的联席会议。9月18日,联席会议在抗联三军被服厂密营召开。此次会议历时3天,选举成立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赵尚志、冯仲云、李兆麟等15人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为北满抗日斗争凝聚了领导核心。

    青松翠柏见证红色传承

    1937年4月,抗联三军被服厂被反动组织“老白党”发现并告密。危急时刻,阎把头迅速将消息告知陈静山厂长。陈静山率领人员连夜转移,将物资安全运至张木营子抗联密营(现朗乡林业局新东林场),靠近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所在地。

    然而,留守的“小把头”因未能及时撤离,当晚遭到日寇“讨伐队”袭击,不幸壮烈牺牲,4间木刻楞房屋也被付之一炬。如今,遗址处仍留有当年焚烧的痕迹,无声诉说着敌人的残暴与抗联战士的无畏。

    2006年,抗联三军被服厂密营遗址被伊春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西林区政府在遗址原址按原貌进行复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站在遗址前,女战士们围坐在一起缝制军衣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这座密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奋勇抗争的生动见证,其承载的红色精神,如同院落周围的青松,永远扎根于这片土地。

    记者:贾红路;摄影:贾红路;视频:贾红路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