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兰。
刘颖在舅舅李凤林烈士纪念碑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唐海兵
“我有三位长辈牺牲于抗战时期,一位长辈牺牲于抗美援朝时期。我的母亲李桂兰在抗战时被俘,在狱中经历种种酷刑宁死不降。母亲给我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党、对人民那份至死不渝的忠诚。”73岁的刘颖谈及母亲——东北抗联女战士李桂兰时,眼中依然闪烁着深沉的光。作为英雄的后代与抗联历史的书写者,她在字里行间延续着血脉中奔涌的东北抗联精神。
李桂兰,1918年生于辽宁,后辗转来到黑龙江。1936年,她加入东北抗联第六军被服厂,同年入党,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友缝制军装。1938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服厂遭日军突袭,李桂兰为掩护战友撤退不幸被俘,那年她将满二十岁。
“审讯时,敌人用铁筷子撬开她的嘴往里灌汽油和辣椒水,把她吊在棚上抽鞭子,往她的手指上钉铁钎子……”刘颖说。
种种酷刑后,李桂兰宁死不屈,被敌人以“处以死刑”的判决而解送哈尔滨。被送至哈尔滨后,李桂兰又经历了一轮轮严酷审讯。电流撕裂神经,她几度昏死;面对反复逼问,始终只有“不知道”三个字。最终,李桂兰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李桂兰的坚韧与忠诚,不仅铭刻于抗战史册,更深深烙印在女儿刘颖的生命中。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从不会讲那些大道理,但她时常教导我们,不许浪费粮食。”刘颖回忆道,“她常说‘你们没有挨过饿,不懂挨饿的滋味’。”这份对苦难的深刻记忆与对物质的极度珍视,成为刘颖理解母亲那一代人牺牲奉献精神的情感密码。
正是这份血脉相连的共情,驱使刘颖在母亲离世后,毅然投身于抗联历史的抢救性书写。她陪伴东北抗联女战士李敏三年,二人同吃同住,她帮忙整理出《风雪征程——李敏回忆录》。自此,她执笔的生涯便未停歇。《东北抗联女兵》《忠诚》《山山金达莱》《伪满女囚》……一部部心血之作接连问世,其中《东北抗联女兵》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历史需要被接力铭记。”刘颖的呼吁恳切而深沉,“我虽写不动了,但希望有更多人能擎起这支笔,将她们的故事,将这份用鲜血铸就的忠诚与坚韧,永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