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晓江。本报记者 付宇摄
□本报记者 付宇
“父亲总说,他小腿的伤疤,是日寇欠下的血债,也是抗联战士骨头硬的证明。”作为王明贵之子,王晓江每次讲起那段尘封的历史,都仿佛听见了林海雪原里传来的枪声,看见了父辈们踩着没膝的积雪冲锋的背影。
王晓江儿时最难忘的,是父亲讲起西征路上的日子。数百公里无人烟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里,很多战士的脚都溃烂了,却没人喊过一声苦。“把敌人赶出去”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一路前进。王傻子屯的乡亲们掏出最后一口口粮,牵来耕地牛马。乡亲们总说:“你们都不顾自己的性命,这一匹马算什么?”这也让王晓江懂得什么是“军民鱼水情”——这就是抗联能在绝境中挺立的根。
王明贵五岁给地主放猪,十岁进山放马时看到同胞被日寇残害,攥着拳头加入了抗联。1937年西宝山战斗,子弹卡在他的胫骨缝里,没有医生,没有麻药,他把腿绑在凳子上,用剃头刀剖开伤口,拿老虎钳子硬生生拔出弹头。包扎完翻身上马时,裤腿还在淌血。王明贵总说:“我这点伤算什么?杨靖宇军长最后连棉絮都没得吃,那才是真英雄。”
先辈们经常说的是“勇赴国难、保家卫国”。这份信念,成了王晓江参军时的“钢枪”,转业后的“标尺”——当兵时爱护战友,转业后把职工当亲人,就像父亲说的“人民是父母,不能忘本”。
王明贵指挥230多次战斗,最得意的“智取克山”,靠的就是里应外合的巧,更是百姓偷偷送情报、藏伤员的情。
王晓江说,如今,先辈们没见过的高铁飞驰、万家灯火,我们替他们看了;他们未竟的“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我们正接着干。强国路上,每一步都踩着先辈的脚印。只要我们这些后代把东北抗联精神揣在怀里,把红色基因融进血脉,抗联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灭。这是我们对父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民族最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