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马继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唐海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60岁的马继民比往常更忙碌。在黑龙江省虎林市、辽宁省大连市的红色宣讲刚结束,他便急匆匆赶回吉林省靖宇县对接宣传工作,下周又要奔赴北京、河南等地配合媒体采访。面对如此密集的工作行程,他笑着说:“累虽累点,但我甘之如饴。”
这位奔波不停的老人,有一个特殊身份——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孙子。
对于“杨靖宇之孙”这个身份的认知,马继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的。“因为爷爷很早就参与抗战,且又几次改换姓名,而父亲去世得也比较早,幼时对于我是革命烈士直系后代的意义领会得不深,最深刻的就是母亲方秀云从小教导的‘九字家训’。”马继民说。
“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这九个字一直贯穿在马继民生活始终,并成为家里的精神坐标。而这九字家训并非刻于金石,而是深植于一个特殊的图腾上——一片1958年由马继民之父从东北带回来的桦树皮。
“母亲常常指着它告诉我们,爷爷和无数抗联战士们,就是吃着这个在寒冬里坚持战斗的。这块桦树皮,不仅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战斗印记。”马继民说。
2005年,吉林省靖宇县邀请当时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他担任宣传顾问,母亲一句“好好为人民服务”的嘱托,让他踏上了与爷爷精神交汇的路,这一干便是20年。
马继民一年里有三分之一时间往返于河南与吉林,白天跑遗址、做宣讲,晚上蜷在办公室整理抗联资料,困了就睡在办公室。
20年里,马继民的脚步遍布靖宇县的大街小巷,走过了每一道沟壑、每一座山头。“如今走山路都觉得很难,真不敢想当年爷爷他们是如何在缺衣少食、强敌环伺的环境中坚守作战的。”马继民说。每一次跋涉,都是与爷爷杨靖宇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抽象的英雄形象变得具体而滚烫——他仿佛能看见爷爷与战友们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啃着桦树皮、握着枪杆的身影。
“我最爱到村里宣讲,与村民围坐在院子里唠唠家常。”马继民说,村民总爱围着他问杨靖宇的故事,每当看到村民被感动得眼含泪光,他也会被那份质朴的敬意触动。
如今,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红色革命遗址学习参观,马继民格外欣慰。如若有机会能对爷爷杨靖宇来一场隔空告白,马继民早想好了话:“爷爷,你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驱除外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山河壮丽,国泰民安,这盛世终如您所愿。请您放心,我一定把您和您战友们的事迹还有东北抗联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