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连玉。
张淑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孙思琪
“印象中的母亲和蔼又慈祥,个子不高,瘦瘦小小的,却把缝纫机视作珍宝,冻伤身躯、磨破皮肉都不曾舍弃。她扛着手摇缝纫机为前线的抗联战士缝补了数不清的被服。”提起母亲申连玉,女儿张淑清言语间满是崇敬。1936年,年仅16岁的申连玉毅然加入东北抗日联军,成为被服厂的一名战士,而那台手摇缝纫机,从此成为她最忠诚的“战友”。
在张淑清的记忆里,母亲很少刻意讲述抗战往事,偶尔提及的片段,却总带着穿透岁月的力量。
“我母亲那时候可厉害了,日军追击三天三夜,她跑了三天三夜,手里攥着一小包黄豆却顾不上吃,一门心思护着缝纫机,直至昏倒在草丛中。”张淑清说,在母亲眼里,它不是简单的缝纫机,而是一位负责提供棉衣棉被的“战友”,有了它才能让战士们单薄的身体多一些温暖。这台缝纫机跟随着申连玉转战白山黑水,为前线将士缝补出御寒冬衣与生命屏障。
在得知梧桐河抗联纪念馆成立后,申连玉让女儿把这台用生命守护过的缝纫机捐给纪念馆,让见证过难忘烽火岁月的“战友”继续发挥它的价值。
“这台缝纫机,是母亲爱国情怀的见证,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属于国家的,捐赠出来,就是希望更多人记住这段珍贵的历史。”张淑清说。
如今,退休后的张淑清加入了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舞台聚光灯下,她和队友用歌声复刻当年的呐喊,用舞蹈再现雪地里的冲锋,把那代人的坚守,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母亲没给我们留下金银财帛,留下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未来,我们要继续宣扬抗联精神,让这份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下去。”张淑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