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抗联英雄②
    杨靖宇:铁血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画像。资料片

    □本报记者 唐海兵

    在东北黑土地的记忆深处,镌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杨靖宇。在民族危亡的岁月里,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擎起抗日救亡的火炬,用生命诠释了“英雄”二字的千钧重量。从哈尔滨街头的“老张”到长白山密林中的抗联统帅,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印着对民族的赤诚,洒下的每一滴血都化作了照亮前路的星光。

    冰城暗火:化名“老张”的斗争岁月

    1931年深冬,化名“老张”的杨靖宇来到哈尔滨,刚从狱中出来便主动请求投身抗日斗争。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此时化名张贯一,同志们都亲热地叫他“老张”。几天前他找到中共满洲省委请求分配任务时,刚从沈阳狱中出来不久,尚带着一身伤,省委考虑到他遭到严重摧残的身体还需要康复,想让他休息一段时间。但他说:“在监狱里并没有累着我,只要我活着,就要斗争,现在国难当头,我怎么能待得住呢?”

    1932年2月5日,日本关东军第二师团侵占哈尔滨,白色恐怖笼罩在整座城市上方,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老张”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深入各阶层动员群众,反日会迅速发展,工人、学生,甚至伪满警察中都燃起了抗日火种。他的智慧在危急时刻更显光芒,当日军企图利用呼海铁路突袭抗日将领马占山时,他一面火速报信,一面发动铁路工人连夜将火车站内的机车和车辆全部开走,并果断拆毁呼兰桥,让日军的铁甲洪流瞬间瘫痪。

    1932年夏秋之际,松花江的滔天洪水吞噬了半个哈尔滨,全市28万人口有一半以上受灾。“老张”的身影出现在极乐寺、文庙附近的难民棚里。

    他痛斥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伪政权贪污挪用市政治水经费的罪行,将十几万绝望的灾民组织成“自救团”“互济会”,带领他们高喊“要饭吃、要房住、要救济费”的口号,将一场天灾转化为反侵略的烈火。洪水退去,他授意金剑啸、罗烽等艺术家以笔为枪,用“维纳斯助赈画展”揭露人间苦难,让艺术的呐喊在死寂的沦陷区激起回响。

    在哈尔滨一年多的时间里,“老张”像一颗种子,把反日的情绪撒进了工厂的烟囱、学校的课堂,甚至伪警察的岗亭。那时,没人知道张贯一就是后来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杨靖宇,只记得那个总是穿着旧大褂、吃着窝窝头就咸菜、天再冷都不愿多烧一根柴、生活极为艰苦朴素的“老张”。

    林海烽烟:抗联统帅的铁血征程

    1932年冬,杨靖宇告别哈尔滨,以省委特派员身份挺进南满的深山密林。在磐石,面对初创的游击队因挫败而动摇的危局,他毅然留下担任政委。他与战士们围坐篝火边,耐心倾听,凝聚共识。为便于开展工作,他将名字张贯一改为杨靖宇——安定宇内,昭示着荡平敌寇的宏愿。

    1933年初,杨靖宇领导南满游击队连续击退日伪军进攻,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南满游击队迅速发展到300余人。1934年,多股抗日力量汇聚,队伍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南满大地抗日烈火越烧越旺,抗日游击战争形势呈现新局面。

    在战斗中,杨靖宇总透着一股“巧劲”。他有“三大绝招”——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1933年的一场战斗中,伪军头目邵本良放出虚假情报信,面对伪军邵本良的诱敌圈套,杨靖宇以“将计就计”“声东击西”战术攻克其据点,缴获大批物资。1936年夏,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后又与抗联第二军合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由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自此,杨靖宇率领着5000名抗联战士及能够联合作战的抗日义勇军队伍约1万人,开启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斗争。

    为鼓舞士气、明确目标,杨靖宇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鼓舞广大干部、战士把部队建成克敌制胜的革命铁军,在反日战争中奋勇杀敌,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杨靖宇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名义发表《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号召“全体同胞应在全国总动员之下,皆应抛弃过去旧仇宿怨,亲密联合,响应中日大战,暴动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傀儡政府‘满洲国’,为独立自由幸福之中国而奋斗”。此后,杨靖宇率部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支援、配合关内抗战,成为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柄尖刀。

    孤峰绝唱:林海雪原上的永恒丰碑

    黎明前夜最是黑暗。日本侵略者视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为危害“满洲国”治安的一大祸患,称之为“治安之癌”。敌人调集重兵,以“三光”政策对抗联第一路军发动灭绝性的“大讨伐”。

    1940年1月,杨靖宇率部与敌军周旋,兵力不断减少,至2月16日身边仅剩警卫员朱文范、聂东华两人,由于连日米粮未进,杨靖宇派朱聂二人到附近村屯购买食物,二人不幸在大东沟战斗中牺牲,敌人在他们身上发现杨靖宇的印鉴,于是开启了天罗地网式搜捕。

    23日上午,与敌军周旋几个日夜后,杨靖宇只身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附近。三批“讨伐队”先后到来,杨靖宇面对敌军的包围圈毫无惧色,双手持枪奋起应战。

    最后,杨靖宇被逼到山谷中的老恶河旁。在敌我相距仅50米时,敌人大声劝降,狂叫“放下武器,保留生命,还能富贵”。但杨靖宇面不改色、不为所动,顽强地与敌人展开最后的斗争。

    下午4时30分,敌人从两侧向依在大树旁的杨靖宇发动射击,杨靖宇壮烈殉国。这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倒在了他誓死捍卫的土地上。

    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震惊地发现:其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不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其铮铮铁骨的顽强意志,令敌军也大为震撼。

    如今,长白山的风依旧在吹,红石砬子密营遗址上长出了新树,濛江县改称了靖宇县,靖宇公园、靖宇小学、靖宇大街……无数“靖宇”印记深深镌刻在这片黑土地上。

    从哈尔滨地下斗争的暗夜烛光,到南满山林里的铁血战旗,直至濛江绝地的最后枪响。杨靖宇用35年的生命证明:有一种信仰,能让草根棉絮撑过寒冬;有一种坚守,能让血肉之躯化作丰碑。这丰碑上刻着的,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更是一个民族宁死不屈的脊梁。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