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雅丽
产学研融合发展,即产业界、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体制机制形成的协同发展范式,它涵盖资金供给、技术支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合作。以系统观念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重构三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加速资本、技术、市场、信息、平台、人才等多种要素多向流动,实现要素深度融合与精准匹配,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闭环。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够将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推进产学研融合的过程中,应通过政策与资源倾斜促使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一方面,政府应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攻关,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从结构上提高基础研究强度,从源头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行业经验和市场判断,提供精准的市场需求和明确的研发方向。企业在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从而有力推动技术变革,在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构建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作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根基,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超前思维布局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职业教育学校要全面树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将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主动了解企业需求,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其次,按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企业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联合教研、技术创新等活动。
重塑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校企资源对接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分配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参与积极性。动态调整专业目录,使培养方向始终与产业演进同步。总而言之,在深层次上重构知识生产与应用的逻辑。
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与生产的关键桥梁,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等,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黑龙江省不久前印发《黑龙江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方案》,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以企业需求带动成果供给、以企业转化成果带动成果孵化、以企业产业化成果带动科技风投,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运营的技术转移平台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示科研成果,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直接对接相关技术或定制研发服务,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应用价值。要持续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生产线和消费者手中,使得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无缝对接。进一步畅通供需对接渠道,逐步完善配套服务,提升技术要素市场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构建优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作者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