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河县城出发,向东北凤山方向驱车20多公里,大山脚下是翠绿的粮田。汽车驶入山中小路,曲曲弯弯越走越深,山高林密处遮云蔽日。这里是小兴安岭南麓余脉,大东北岔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就藏身在莽莽群山之中。
进山小路
一张老照片:东北抗联第三路军重要活动地点
汽车在深山里行进五十多分钟,其间跨过两座流着清澈泉水的小桥。停车处,向左侧蹚过泥泞的山沟,用随手捡来的木棍扑打着树枝、草丛、蜘蛛网,驱赶着成群的马蜂、蚊虫,二三百米处,是一处几十平方米的密营营房遗址。苍松翠柏肃穆而立,似在向抗联战士致敬。
再向密林深处行驶十几分钟,顺着山势往最高处看,云雾半遮半掩间,是一座圆形的山顶。通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祁凤麟拿出手机,指着一张黑白老照片给记者看:“这是当年日军讨伐队拍摄的照片,地点就在咱们现在所在位置。日军讨伐战报记载,为了攻克这处营盘,日军使用了步兵炮和山炮等重型武器,战斗十分激烈。”
眺望着没有道路、翻过山岭还要走很远才能到达的深山方向,祁凤麟讲起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在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安乐河(沟)临时被服厂密营和战斗遗址的发现。
营房遗址
那处遗址及周围发现3处营房遗址,在安乐河北岸依次排列,向东直线1.5公里为李兆麟将军石门密营指挥部。1号营房遗址内发现片镐等山地开荒耕地作业农具和地垅痕迹,初步判定居住人员主要负责后勤和生产粮食。2号营房遗址内发现美国胜家(又称“辛格尔”)牌缝纫机机架残件,系被日伪军砸毁,判定为抗联战士缝制被服作业间。3号营房遗址为驻兵地,周围发现遗留弹壳,判定该处营房负责警戒护卫1号、2号营房,这里曾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担负了阻击敌人、掩护人员转移的任务。同时,在3号营房遗址内发现了没有转移走的瓷碗、菜刀、铁锹、锔补过的残破铁锅,说明当时战斗发生得很紧急。
“该处密营遗址位置十分重要,可北上铁力,西进木兰东兴、庆安,东返凤山,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的重要活动地点。”通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张智诚说。
“十营九烧”:密营遗址里的黑木炭和黑土块
通河县图书馆收藏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大东北岔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出土的文物。
嵌入树干的子弹头
两片巴掌大小、带有锔补痕迹的铁锅片,那是日军捣毁抗联密营时砸碎的。几把用铁皮捶击而成、锈迹斑斑的简易菜刀,那是抗联战士切菜做饭的工具,见证了当时抗联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美国产的缝纫机脚架残件,经证明是被日军打砸拆散后扔掉的。
最不打眼却最特别的文物,是营房遗址内大小不一的黑色木炭。“这些木炭颗粒是在日伪军捣毁抗联密营,用大火烧毁营房所遗留的。当时日军捣毁抗联密营是‘十营九烧’,甚至是‘十营十烧’,对抗联战士的生活用品和军用物资,全部彻底捣毁并分散扔掉。这说明日军讨伐东北抗联十分残酷,对抗联战士恨之入骨。”祁凤麟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装在塑料袋、玻璃丝袋里的文物,拿出来展示时每件都伴有黑土粒、黑土块掉落。黑土透着温情、孕着温暖,仿佛是抗联战士们在向我们无声传递着他们浸透血与火、无畏生与死的铮铮誓言:保家卫国,和侵略者拼了!
血染兴安:誓死不屈全民抗日当先锋
“一粒粮食一滴血,一颗子弹一条命。”在日军铁壁合围、坚壁清野下,抗联到了最艰难时刻。《东北抗联斗争史》附录卷一记载,到1942年12月,东北地区党及抗联的全部人员已不足千人。
缝纫机残件
化整为零,坚持抗战。在北满地区抗战低潮的1942年至1943年,张瑞麟小分队仍继续坚持战斗在通河县大东北岔地区。
1942年10月,为粉碎日军的“围剿”,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由张瑞麟、朴吉松、于天放组成三个分队,转移到铁力、庆安、东兴等地区进行抗日活动。由于被日伪军发现,张瑞麟小分队便向通河县凤山沟里的大东北岔地区转移。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小分队白天隐藏休息,晚上在深山老林里夜行。怕暴露目标,他们几天不生火做饭,只以水泡干菜充饥,条件适合时就用洗脸盆煮些苞米粒吃。实在没有吃的,就到山边的地里捡冻萝卜缨子充饥。在深山里辗转十几天,才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落脚凤山大东北岔地区。
1942年末,中共北满省委和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机关受到敌人破坏,斗争形势异常严峻。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带着警卫员张相龙、电报员刘铁石及李桂林、鉏景芳转移到通河县凤山地区的大东北岔一带,寻找张瑞麟小分队。李桂林执行侦察任务,几经周折,最终在郭把头碓营(猎人捕打动物毛皮在山里居住的小房)找到了张瑞麟小分队。战友们重逢,紧紧拥抱,激动万分。
子弹壳
此后,张瑞麟、张祥、李桂林、安福、李绍刚等人分别组成小组到凤山附近开展群众工作,以碓营和地窝棚为立足点,活动在大东北岔、小东北岔一带,发动和组织群众坚持抗日斗争。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在凤山一带建立起反日救国会。小分队和群众间的关系更加亲密,群众纷纷给小分队送粮食、衣物和情报。
1943年秋,在凤山大东北岔岔线的一个密营,日伪军搜山时发现了抗联小分队的踪迹,一路追踪而来。小分队迅速占领了山头,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1943年10月中旬,抗联教导旅决定小分队全队赴苏联休整,派鉏景芳等同志回到凤山地区接应。11月下旬,鉏景芳找到了小分队,大家从凤山东北岔出发,踏上了北上的征途。小分队成员金策、张瑞麟、张相龙、李桂林、张祥、安福、李绍刚等十余人,经过近两个月的翻山越岭艰苦跋涉,终于在1944年1月到达苏联。他们为后来配合苏军解放中国东北提供了重要情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凤山东北岔一带,通河百姓与抗联战士血肉相连,誓死不屈抗击日寇,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日篇章。
鄂伦春族抗联战士使用过的铁枪枪头和子弹壳
通河县的深山密林中,自古以来生活着鄂伦春人。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他们都加入抗联队伍,拿起猎刀猎枪,与日军浴血拼杀。鄂伦春族人李宝太是猎人,原名李绷哥替。抗联队伍进山后,常常在他家休息、开会。在抗联战士的影响下,他领着全家加入抗联队伍,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和儿子李桂下布先后壮烈牺牲在了通河大地上。
1945年初,张瑞麟小分队撤出通河一年了,日伪警特还在搜寻他们的下落。得到凤山地区万柳屯村民多次进山给抗联送粮食和给养的情报,正月初二和二月初七,日伪警特分两次绑走万柳屯男性村民72人。严刑拷打之下,50人被打死,22人侥幸活了下来。只有76户的万柳屯变成了“寡妇屯”,却没有一人吐露抗联战士的信息。作为惨案的当事人和亲历者,村民许化文后来在震惊伪满的“四·六起义暴动事件”中获救。他说:“抗联不要我,要是要我,我也去干抗联了。”这是一个普通村民的平凡话语,却浸透着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惊天斗志。
历史回响,青山作证。昨天,无数抗联战士在这里倒下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革命烈士。正是他们,让我们今天有尊严地站着!
记者:李飞 王志强;摄影:李飞 王志强;视频:李飞 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