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 抗联密营探秘⑧ 丨槟榔沟抗联密营:战斗星火照林海

    □文/摄 方业龙 王新 本报记者 马一梅 李健

    在龙江森工清河局公司新胜林场施业区内,一处红色遗迹被浓绿包裹——这就是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

    槟榔沟抗联密营地纪念碑。

    记者一行从清河局公司局址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汽车在凹凸不平的林间道路上不停颠簸。“前面的路,车进不去,咱们只能步行了。”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沿着当年抗联战士踏过的山路,穿梭在密林中,向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行进。踏进没膝的草窠,每一步踩下去都能听见树叶窸窣的响声。越往树林深处走,枝干越密集,行进的难度越大。可以想象,当年抗联战士们战斗生活的环境是多么艰苦。

    当一片被密林环抱的坡地出现在眼前时,新胜林场党支部书记孙洪昌指着前方说:“顺着这条山脊往上走,就是当年抗联战士们筑起的密营地。”孙洪昌告诉记者,该遗址原为土匪山寨,后被抗联收编扩修为营房和阵地。

    同行的清河局公司宣传部部长管天远一边拨开挡路的枝丫,一边介绍:“槟榔沟抗联密营由主营地、主阵地、前沿哨卡、被服厂等组成。”走在前面的新胜林场副场长张海欣是土生土长的清河林区人,祖辈曾在林区工作,他指着一处山坳说:“我爷爷那会儿还是个孩子,他听老人说,当时战士们白天躲在林子里,晚上就忙着扩建密营。”

    “木材都是战士们上山砍的,石头是一块块搬的,就为了能在这密林里扎下根,跟敌人战斗到底。”孙洪昌说。

    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静卧于苍松翠柏间,串联起那段烽火岁月的壮阔记忆。这里曾是东北抗联第三军的驻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头道卡子,第二部分为二道卡子,第三部分为三合院落营房。

    张海欣指着前方一道隐约可见的土埂说:“这就是头道卡子,抗联密营的第一道防线。”记者走近了才看清,这是一条长约20米的战壕,泥土虽已松软,但轮廓依然清晰,壕沟尽头的两处土堆格外显眼。

    “你看这深浅,刚好够一个人蹲下。当年,哨兵就在此日夜坚守,透过茂密的树丛监视山下的动静,成为抵御外敌的第一道坚固屏障。拐弯的地方都是直角,方便战士们转移射击。”管天远指着战壕说。

    结合史料和林区老人的讲述,从头道卡子向西北5公里,便抵达二道卡子。战壕交错,多处圆形掩体半掩在草中。哨所遗址地基的方石整齐排列,可以想见当年哨兵轮岗值守的严密。在第三部分三合院落营房遗址中,马厩的石槽、练兵场的石板、厨房的灶台错落分布。

    据史料记载,槟榔沟抗联密营作为东北抗日联军重要活动据点,曾见证多位抗联将领的战斗足迹,为东北抗日斗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密营内长期驻守着第三军执法处等重要建制,1936年至1938年间始终是第三军开展军事训练、战略部署及后勤补给的活动中心。距离此处东北方向约11公里处的鹰窝密营,为当时北满临时省委驻地,槟榔沟密营承担着保卫省委机关安全的重要职责,二者形成了互为依托的战略防御体系,为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存续提供了坚实保障。

    1986年,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让这份红色记忆更好传承,通河县在第四次文物普查时,对遗址内的文物进行系统统计、调查与普查,建立详实档案,在密营周边竖立醒目的文物保护警示牌,明确保护范围,扩大红色遗迹影响力。

    对于龙江森工林区职工而言,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的存在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馈赠,更是激励他们奋进的动力源泉。传承抗联战士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他们克服林区工作环境的艰苦,坚持开展森林防火、植树造林、资源监测等工作,守护绿水青山,为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铭记历史,方能照亮前路;致敬先烈,只为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强国伟力。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抗联精神始终如同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在岁月长河中灼灼其华,指引着前行方向。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