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大泳
“十四五”以来,佳木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殷切嘱托,对标建好建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六个龙江”“八个振兴”战略布局,勇担建设全省东部区域中心城市战略使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佳木斯市市长王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五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速达到4.9%,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
现代农业释放新动能。佳木斯拥有3624万亩黑土良田,一产占GDP比重高达40%,是发展的基础支撑。五年来,佳木斯积极融入农业强国建设,统筹推进“三大四农五化”,牢牢扛稳粮食安全“压舱石”政治责任。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推进“五良”融合发展,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15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9%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230亿斤以上。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66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高区,引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农业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1560万亩,居全国市地第一位。桦川农产品质检中心升级为全国唯一县属部级农检机构,“黑土优品”授权产品达到79款,“佳木斯大米”“抚远鲟鱼”“桦川大米”入驻国家地标馆。
产业转型取得新突破。佳木斯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扎实,是发展的潜力所在。五年来,佳木斯聚焦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千百十”产业量级提升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38.6%。“中国牙城”建设蓄势前行,加快建设“牙城小镇”,山东威高、辽宁紫宸等企业相继落户,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卫星产业破题起势,上海垣信、北京驭星等国内龙头企业落地,“佳木斯号”卫星伴随“千帆星座”遨游太空,获评全国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被纳入国家测控网络北方节点城市。智能农机产业提级跃升,研发高端智能鲜食玉米收割机、橡胶半履带填补国内空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装机容量达到229.9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量73.3%,招引华润风电、隆基光伏组件、紫辰星储能、粤水电风电制氢合成绿甲醇等项目,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开放能级实现新跃升。佳木斯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地理中心,承南启北、连内接外,向北开放是发展的重要路径。五年来,佳木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十三五”期末翻了近一番。畅通开放大通道,江海联运成功复航,海铁联运班列实现首发,佳木斯机场年游客吞吐量突破百万,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实现中欧班列集装箱“宽轨重出”、双向贯通、全天通关,哈鱼岛特大桥正式合龙,对外枢纽地位得到新的提升。搭建外贸大平台,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省级自贸协同先导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在俄莫斯科红城设立佳木斯商品展销中心。国际友城增至6对,朋友圈不断向外拓展。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佳木斯始终把顺应民众的新需求新期盼作为头等大事,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是发展的最终目标。五年来,将85%以上的公共预算收入投入到民生领域,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2.2亿元,15.7万群众受益,救助标准实现“十八连增”。逐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高质量办理民生实事162件,覆盖城乡建设、公共事业、基层治理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高质量承办省第七届旅发大会,实施52项提升工程,景区景点全面升级焕新,城市吸引力持续增强。深入推进平安佳木斯建设,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连续13年保持现行命案全部侦破,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定、保障了人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