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烈士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摄 杨洋 本报记者 潘宏宇
兰棒山顶云雾垂,宝石河边雪花飞。
寇贼凶焰犹未尽,十二烈士陷重围。
神枪纵横扫射处,倭奴伪狗血肉堆。
竟日鏖战惊天地,胆壮气豪动神鬼。
不惜捐躯为革命,但愿失土早归回。
他年民族全解放,指点沙场吊忠魂。
这首诗,出自1938年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笔下。彼时,十二名抗联战士在一座小山上与日伪军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痛惜之余,周保中挥笔写下这首诗,既是对烈士的深切悼念,更将他们的英勇与赤诚永远镌刻在字里行间。
战士们牺牲并长眠于此的这座山,被命名为十二烈士山——他们的英魂早已融入山谷,化作了这座山最坚硬的脊梁。
十二烈士山,位于双鸭山市宝清县小城子乡西北5000米、完达山脉蓝棒山西南5000米的石灰窑南沟。
近日,记者来到十二烈士山。山脚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碑碑体沉稳厚重,“十二烈士山”五个鲜红大字醒目突出,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宝清县博物馆馆长李筠介绍,此山原名小孤山,是平原凸起的一座小山,从西北到东南长百余米,高百余米。宝清县委县政府于1956年在山上立了标牌,1991年又修建了永久性十二烈士纪念碑。1999年,东北抗联十二烈士山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初,日伪军向抗联第二路军根据地发起全面进攻。抗联第五军三师根据第二路军总部命令,在宝清一带坚持开展反“讨伐”斗争。同时,集结八、九两团,准备向勃利、密山地区转移。3月16日,三师师长李文彬命令八团19日前将宝清西沟与宝石河子之间的各连队警戒部队撤回。
3月18日晨,八团一连接到命令后,连长李海峰和指导员班路遗奉命带领16人小分队向兰棒山北麓李炮营转移。这时,200名日伪军和100多名伪兴安军骑兵正向第五军密营进击。为阻滞敌人,防止密营遭到破坏,李海峰率小分队立即在敌人的必经之地小孤山上占据有利地形,利用岩石、树木作掩护埋伏起来。
上午8时许,分南北两路进山“讨伐”的敌人发现了小分队,立即将小孤山团团围住,用迫击炮轮番炮击。战士们以小孤山为阵地,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敌人连续四次进攻未能得逞。小分队也遭受重大损失,指导员班路遗和多名战士牺牲。傍晚,精疲力竭的日伪军退到山下休整。李海峰决定自己留下掩护,让总部交通站副官张凤春带领两名受伤的交通员与一名受伤战士趁暮色掩护携带重要文件突围。张凤春用雪掩埋好烈士的遗体和余下的枪支后,又把仅有的子弹和收集到的3颗手榴弹放在李海峰身边,然后带领三名战士从西北坡滑下山去,突出包围。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双腿已断的李海峰向敌人射出了全部子弹。在三四个敌人接近时,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一整天的战斗,共歼灭日本侵略军25名,重伤10名;歼灭伪兴安军70多名,重伤15名,近50名日军冻伤;打死敌军马匹90余匹。抗联12名战士壮烈牺牲。他们是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排长朱雨亭,战士魏希林、李芳邻、陈凤山、王仁志、夏魁武、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
不久,第二路军总部为烈士们举行了追悼会,并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
新中国成立后,原抗联第二路军将领王效明、季青等多次撰写文章对战斗始末和英雄事迹进行描述。每年都有社会各界人士来到十二烈士山祭奠,缅怀革命英烈。
李筠说,在宝清县博物馆和双鸭山市博物馆,都设有十二烈士山阻击战展区,通过图片、视频、仿真场景及讲解员的讲解,展示抗日联军的英勇事迹。参观者穿越历史时空,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能深刻体会到抗联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的壮烈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