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江森工清河局公司新胜林场施业区的密林深处,矗立着一处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抗争记忆的红色遗址——鹰窝抗联密营遗址。这片被历史烽烟浸染的土地,见证了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书写的壮烈史诗。
鹰窝抗联密营遗址石碑
顶着骄阳,记者一行从清河局公司局址出发,历经近两个小时车程后再徒步,深入到位于新胜林场施业区内的鹰窝抗联密营遗址,实地感受当年抗联战士们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目光触及那些烙印着抗战记忆的遗迹,纵然时光悄然滑过,青山无言、蔓草缄默,也藏不住那段浸透热血的抗争岁月。
烽火中的战略据点
记者同工作人员一起,沿着蜿蜒山路前行,路旁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行至一处山坡,一块“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静立路旁,碑身镌刻的“鹰窝抗联密营遗址”字样,恰似穿透岁月尘埃的印记,后面几处地基遗迹在草木中若隐若现。
在这座石碑旁边,记者看到一个“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牌”,这是通河县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间竖立的,旨在明确保护范围,切实筑牢文物保护防线,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抗联历史。
尽管岁月的风雨让密营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但仍能看出其大致布局。“这里就是当年抗联战士居住的鹰窝密营遗址。别看现在安安静静的,八十多年前,可是战火纷飞。”同行的清河局公司宣传部部长管天远介绍道。
菜窖遗迹
已在新胜林场工作30多年的技术员乔永庆说:“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老场长就常带着我们来这儿,讲当年抗联的故事。”
据考证,这处半地下的居所,是抗联战士为躲避日军搜捕、抵御恶劣环境而建造的。在严寒的冬季,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营房木墙遗迹
北满抗日的指挥核心
据史料记载,鹰窝抗联密营所在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抗联部队在此设立密营,进可攻、退可守。
1938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鹰窝抗联密营召开常委会会议,对远征作出决定和安排。首批远征部队由东北抗联第三军政治保卫师和第九军二师组成。远征途中,部队在苇子沟与敌人遭遇,第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在突围时不幸身中两弹,双腿负伤,无法行走。因其贴身携带着机密文件,神圣的使命感和顽强的意志力促使他坚持匍匐前进,在烧毁身上的机密文件后毅然自尽,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永不褪色的精神遗产
近年来,在清河林区发掘的抗联时期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日军精良的武士军刀至今仍寒光凛凛,而抗联战士使用的土制大刀早已锈迹斑斑,甚至连刀柄都已腐蚀殆尽。可就是在这样缺衣少食、武器简陋、弹药匮乏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抗联将士们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到底。
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鹰窝密营,不仅是抗联战士们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更是他们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点。密营中的每一座营房遗址、每一处地窨,都见证了抗联将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正是这些看似简陋的密营,成为抗联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抗战的重要依托,也成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关键堡垒。
灶台遗迹
如今,当年抗联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林海,已成为郁郁葱葱的生态屏障,而守护这片林海的林场职工,正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抗联精神的血脉。春日里,他们背着干粮穿行在林间,像当年抗联战士熟悉每一寸战壕那样,熟悉每一棵古树的年轮;寒冬时,他们踏雪巡山,防滑鞋踩在积雪上的咯吱声,恰似当年战士们爬冰卧雪时的坚定足音。在森林防火的关键期,他们连续数周守在瞭望塔上,双眼紧盯着林海的每一丝异动,那种不眠不休的坚守,与当年抗联战士在密营里的专注如出一辙。
林场的育苗基地里,新一代林业人用科学技术培育优质树苗,大棚里记录温度、湿度每一个精准的数字背后,都是对“把林海守护好发展好”的承诺——这承诺,与当年抗联战士“保卫家园寸土不让”的信念紧紧相连。
鹰窝北满省委遗址石碑
鹰窝抗联密营遗址,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它静静地矗立在林海中,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提醒着后辈: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在风雪里,把寒冬站成了春天。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记者:马一梅 李健;摄影:马一梅 李健;视频:马一梅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