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云
“‘十四五’以来,牡丹江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推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牡丹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十四五”以来,牡丹江市聚焦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方向,积极构建以“四大经济”为引领、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牵动、现代服务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力推进产业振兴,一二三产产业结构调整到2024年的19.5%:18.1%:6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4.1亿元。
传统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恒丰纸业、桦林佳通等骨干企业“智改数转”提速升级,组织实施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重点工业项目228项,累计完成投资68.2亿元、年均增速达58%,全市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达到13户、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达到13户,传统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围绕“北一半导体”打造省内集成电路生产制造基地,构建功率半导体产业集群,填补了我省相关产业空白;推进总投资达43亿元的奥丰高性能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构建石墨矿产开采、选矿、高性能碳基材料精深加工的行业内最完整产业链;加快推进林口建堂抽水蓄能电站、中车山东等项目建设,新能源领域形成“水风光储”一体化布局;依托友搏药业、灵泰药业等企业,大力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24年生物经济规上企业营收增长17.4%。
产业发展生力军不断涌现。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梯度培育库。截至2024年,全市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6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2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3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7户,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牡丹江农业特色优势明显,“绿特、有机”一直是金字招牌。全市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加快特色农业强市建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二十二年领跑全省。
全力扩大“绿特”规模。持续壮大“菌菜牧林药”等特色农业,绿色有机认证面积占耕地面积50%以上,食用菌产值突破百亿元、居全省首位,大鹅养殖量突破350万只,冷水鱼养殖面积扩增到38万亩。
全力做强精深加工。加快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3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2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6%以上。
全力叫响特色品牌。大力推广“雪城优品”,30家企业获批“黑土优品”使用权、46款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东宁黑木耳蝉联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食用菌类第一名,响水稻作系统正在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上官地村、七里地村等一批国家级美丽休闲村和旅游重点村,牡丹江、镜泊湖入选全省“美丽河湖”。
“十四五”以来,全市加快推动平台、贸易、产业、通道发展,争当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排头兵”,对俄非油贸易额连续34年居全省首位。
开放平台创新发展。强化“一区引领、多区联动”,自贸试验区绥芬河片区形成制度创新案例273项、“深化跨境金融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获批自贸区协同发展先导区,综保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精酿啤酒保税加工,绥芬河边合区连续两年跻身百亿园区,境外园区发展到11个、占全省78.6%。
对外贸易扩量提质。2021~2024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5%、是预期目标3.3倍,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由2020年14.2%提高至2024年39.4%,对外贸易实现逆差到顺差的历史性转变,全国首创跨境电商“双仓双清”“双采双售”服务体系、交易额年均增长2倍以上,互贸年加工能力超百万吨、落地加工比率由1%提升至28%、互贸额占全省95%,外贸企业达到1151户、增长37.7%、7家对俄贸易企业进入全省前10强。
跨境产业持续壮大。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加快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产业经济”转型,建成全省最大进口木材加工产业基地,阔叶单板年产量占全国40%。
口岸通道更加畅通。建立“关—铁—企”协同联动机制,合力攻克铁路口岸“宽轨重出”、公路口岸“对等运输”等堵点瓶颈,创新实施跨境车辆联检快放、绿色通道等通关方式,查验通关时间由10分钟缩短到30秒,绥东公路口岸单日货车通关量分别增长2.16倍、4.83倍,绥东机场开通定期航班,口岸资质达到10个、占全省陆路口岸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