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江新篇章
    用足用好龙江红色资源 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来自北大荒精神主题红色研学研讨及路线发布会的声音

    ◎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军垦拓荒第一把荒火点燃70周年。我省以厚重底蕴涵养红色基因,以壮阔实践镌刻家国史诗。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既是对其当代价值的再发现,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省高校自觉扛起传承使命,以红色资源的价值转换与增值为主线,打通历史与现实、校内与校外、课堂与社会的三重维度,构建了“课程-实践-文化”融合育人新范式,让红色血脉在青年心中澎湃成潮。

    近日,在虎林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北大荒精神主题红色研学研讨及路线发布会的现场,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牵头,组织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单位的10名专家学者跨越山海,共赴这场思想盛宴,为北大荒精神研究与传承注入学术深度、时代温度与实践力度。

    □文/摄 本报记者 蒋平

    王景云:将红色资源更好融入思政课

    红色资源是我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活动现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景云教授建议,以“五个一”联动,探索可感、可行、可持续的“龙江路径”。

    首先,以“一个理念”凝聚共识,全域贯通。坚持系统观念,把红色文化资源视为立体教材,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深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互通,以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讲好思政课为核心目标,系统开发共建共享平台,建立“纵向衔接-横向协同-螺旋上升”课程目标链,突出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实现小学播种子、中学育根茎、大学结果实的递进式育人格局。

    其次,以“一支队伍”多元协同,责任共担。政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统筹社会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局建立跨学校协同联动机制,促进资源流动共享,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高校团队向下兼容、发挥“龙头”作用。中小学加强联动意愿,摆脱“唯升学”“唯分数”的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养与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再次,以“一套机制”项目驱动,闭环运行。顶层设计“一张图”,运行管理“一条链”,成果共享“一张网”,线上汇聚微课、案例、VR场馆,线下“红色研学地图”串联革命遗址、博物馆、军垦农场,实现资源一键调用、校际一键共享。

    然后,以“一个平台”同向发力,融合发展。以大学牵头、教育局统筹、中小学联动,共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平台。包括课程创新研究共同体,推动思政课内容与教学方法革新;教学资源共享共同体,实现红色资源互通;教师培训研学共同体,整体提升师资水平;学生实习实践共同体,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教材读本编写共同体,协作全学段教材统编。

    最后,以“一批成果”集成示范,标杆引领。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涵盖线上线下双课堂与研学线路。协同编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读本,开展专题化教师培训。成果推广应用后,沉淀可复制的实施模式与经验规范,形成具有地方标识的融合方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入范本。

    黄向阳:思政教育的叙事创新

    军垦文化是北大荒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将其有机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既能为少年儿童注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又能在他们的心田里播撒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种子。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传统‘展板+讲解’的单一模式,已难以契合数字原住民的信息接收习惯,我们迫切需要在叙事方式上求新求变,探索军垦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径,把军垦故事讲到孩子心坎里。”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图书馆馆长黄向阳教授开宗明义。他认为,创新须聚焦三大维度:主题之新、形式之新、主体之新。

    主题之新,在于由“牺牲-奉献”升华为“感恩-反思”。过去,课堂多聚焦“风雪边关、人拉肩扛”的苦与累;如今,要把镜头对准“今天餐桌上一粒米的旅程”,以问题链触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恩之情,再引导学生反思“如果身处当年,我会如何选择”。主题一转,历史不再遥远,情感自然生发。

    形式之新,贵在从“展柜静默”走向“沉浸跃动”。黄向阳描绘了一幅“未来课堂”图景:在小学,孩子们戴上AR眼镜,亘古荒原瞬间化作万顷良田,他们伸手即可“触摸”拖拉机履带;在初中,教师把军垦史改编成情景剧,学生分角色体验开荒、抢收、抗洪,完成闯关方能“通关”历史;在高中,AI数字人“老兵小北”24小时在线,学生随时可与“老军垦”对话,一问一答间,精神血脉悄然接通。

    主体之新,核心在于让学生从“听众”变为“主讲”。黄向阳提出“三小”机制:小记者——用3分钟微纪录片采访老军垦;小策展——把校园长廊改造成“移动军垦馆”;小主播——在第三方视频平台开设“垦荒少年说”,用同龄语态讲述父辈故事。当学生成为叙事主角,知识便不再是考点,而是“我要说、我要传”的信仰。

    谈及学段贯通,黄向阳给出一条清晰的路线:幼儿园“播种子”——用积木搭建“军垦农场”,在角色扮演里体验“粒粒皆辛苦”;小学“讲故事”——绘本《爷爷的黑土地》配AI朗读,让朗读声带着情感回家;中学“研与思”——围绕“从北大荒到大粮仓”开展项目化学习,把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劳动教育四科融合,最终以“军垦文化节”呈现跨学科成果。评价闭环同样关键。黄向阳希望打造一本“军垦护照”:每次研学、演讲、策展后盖章积分,积分可兑换“军垦小卫士”徽章,也可换取“重走垦荒路”夏令营名额。“评价不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一次次可见的成长印记。”他说。

    “军垦文化的赓续,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情感共振与价值内化。”黄向阳说,要以儿童视角重述宏大叙事,以技术赋能激活红色基因,在“童言童语”中完成代际传递,使北大荒精神在每一个稚嫩的心田里生根、拔节、抽穗,最终汇成新时代赓续前行的磅礴力量。

    张海波:做好做优军垦文化品牌

    “八五〇农场坚持以军垦文化为魂、以融合发展为径,围绕‘史料深耕、阵地提级、文旅融合’三大工程,系统提升红色军垦文化的软实力与硬支撑。”活动现场,北大荒集团八五〇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张海波介绍,八五〇农场通过加强资料归纳整理,深挖军垦文化潜力;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夯实军垦文化实力;加强文旅融合品牌发展,提升军垦文化活力,抓好这“三强三力”,做好做优军垦文化品牌。

    张海波介绍,农场把史志编纂列为“一号文化工程”,组建专业团队,系统梳理建场以来档案、报刊、图片、影像,累计整理文字近10万字;同步启动“口述历史抢救计划”,对近年回场寻根的100余位老军垦、老知青、老支边开展面对面访谈,形成珍贵影音素材。农场党委发动关工委老同志撰写的《创业历史故事集》,用群众语言再现“人拉犁、号子响”的燃情岁月。2005年,推出纪念建场50周年图书《记忆》;2015年,出版纪念建场60周年报告文学《红星闪闪传万代》;2025年,重磅推出《八五〇图志》,以图证史、以图传情。2024年,王震将军三子王之来到农场,留下宝贵影像,实现史料、影像、出版“三位一体”蝶变。

    据悉,自八五〇军垦开发建设博物馆落成以来,先后被北大荒集团授予“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2023年获评虎林市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4年12月跻身黑龙江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坚持“展陈+研学+互动”三位一体,常设《荒火燎原》主题展,复原“第一把荒火”场景,开设VR互联、互动问答等体验区;开发“小小讲解员”“军垦故事小剧场”等研学课程,今年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龙江行”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班多次在此开展沉浸式教学,北大荒精神从展柜走向讲台、从讲台走进心田。

    此外,农场以“农文商旅”为主线,与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王震同志故居纪念馆联动,在博物馆广场新建“王震将军名人故居文化展”,同步上线数字VR博物馆,实现“一码游八五〇”。依托“荒火燎原”“军垦一号农业航母”两大示范点,串起博物馆、星城花海、生态城镇、现代农业观光等景点资源,形成集现代农业展示、军垦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精品线路。连续两年举办军垦文化旅游节,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

    面向未来,八五〇农场将依托“一山三水五分田”的自然禀赋,写好“红色、绿色、金色”三篇文章,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走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农带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红色军垦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陈君:让历史活水流入当代心田

    黑龙江的千里沃野,涌动着一条炽热的红色血脉。从长白余脉到三江平原,抗联密林、中东铁路、虎头要塞、北大荒第一把荒火……将这些星火般的坐标串珠成链,便是一幅可行走、可研读、可共鸣的“研修长卷”。

    如何把这幅长卷铺展为生动的研修课堂?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君提出“三步走”,让历史活水汩汩流入当代心田。

    第一步,全域普查,绘就资源图谱。沿着“历史轴线-群像-事件节点”三维坐标,对全省红色遗存进行地毯式梳理,依据“可进入、可讲述、可体验”的标准,将资源分级组建现场课堂。同步搭建数字档案库,学生点开手机即可实现“线上预习-线下沉浸”无缝衔接。

    第二步,智库赋能,史实昂首亮剑。依托省社科院、东北烈士纪念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方共建“龙江红色研修研究中心”,进行史料整理、精神阐释、课程设计,把尘封档案里的宏大叙事拆解成“一分钟微史”短视频,既厚重又轻盈,为后续研修提供源源不断的“硬核”内容。

    第三步,“双师”共育,打造多元体验。理论师资由党史专家、高校思政教师、金牌讲解员构成,把历史讲准、讲深、讲活;现场师资由遗址守护人、老兵后代、研学导师构成,把体验做真、做活、做燃。

    当黑龙江的红色遗存从静默的坐标变为鲜活的课堂、可带走的精神种子,它将在一代代研修学员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汇聚成新时代最澎湃的“龙江红”。

    陈子婴:多场景打造北大荒记忆

    “当游客的脚步踏上北大荒,他们寻找的不只是辽阔的黑土地,更在寻找一种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带走的记忆。”活动现场,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北大荒日报社高级编辑陈子婴有感而发。她告诉记者,近期一则视频在大学同学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同学回到八一农大老校区时发现外墙挂上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旧址字样。“那是我们的青春原点,保护老楼、复原旧陈设、保留黑板报,校园变成了会呼吸的博物馆,也成为了连接我们彼此情感的‘时空走廊’。”陈子婴说,前不久带学生研修,在宝泉岭垦荒机械记忆馆里,20世纪50年代的东方红拖拉机与20世纪90年代的红砖民居并肩而立,“嘎拉哈”、老铁锅、搪瓷缸错落其间。几十步跨越半世纪,学生们在“嘎拉哈”前驻足停留,更唤起老师童年的美好记忆,在炕边玩“嘎拉哈”玩得起劲,沉浸式体验游效果明显,代际差异在笑声中弥合。

    结合虎林当地的红色特色,陈子婴建议组织拓荒者体验游。例如选取余友清场长开荒时没有机械就用人拉犁的场面,让现代人也来进行体验。还可以组织名场面再现游。如再现由于运力有限,王震将军动员大家走着去农场的场面,最远的步行300里路,参与者不仅重温了那段历史,也体悟了当时的艰辛程度。

    让记忆可见,让精神可感,让未来可期,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对北大荒精神的体悟;城市收获的也不只是门票,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跃升。

    叶桉:两地协手共塑红色文化品牌

    赣水奔涌,白山巍峨。“江西的枪声”与“龙江的荒火”虽隔千里,却在同一处精神坐标交汇。

    活动现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桉教授谈到,两地精神脉络同宗,爱国主义为魂,奋斗创造为骨,人民至上为根;两地文化气韵共鸣,敢破敢立,艰苦卓绝,兼收并蓄。当这两条红色血脉交汇,便串联起一部立体而恢宏的国家叙事,从“打碎旧乾坤”到“开辟新天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共识一经铸成,即化为跨越山海、贯通时代的精神洪流。

    “红色文化要由‘事件’升华为‘符号’,由‘符号’转化为‘场景’,由‘场景’衍生为‘产业’。要把精神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建筑、街景、标识,通过节庆、演艺、研学把静态展览变为动态体验,通过数字技术把遥远历史变成即时互动。”叶桉谈到,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众多精神的承载地,又是人民军队精神发扬光大的英雄省份,要牢牢抓住“谱系”作为塑造品牌的出发点、切入点和落脚点,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理念,将红色精神作为主轴,做好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融合与整合,实现从“区域精神与形象”到“国家核心软实力”的飞跃,从“史料掌故普及”到“唯物史观认同”,从“单一革命传统教育手段”到“综合功能品牌塑造”的提升。

    “2027年将迎来南昌起义与建军百年,以此为契机,两地可携手打造‘南北红色走廊’,实现线路互通,内容互融,产业互促的格局,例如开通‘从英雄城再到英雄城’主题专列,串联南昌-井冈山-北大荒-虎头要塞,形成跨越四季的红色研学长廊; 共建数字化课程包,AR、VR资源线上共享,实现‘同上一堂大思政课’;依托两地农文旅优势,开发‘红色伴手礼’组合:让红色文化可带走、可回味。”叶桉说。

    陈彦彦: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奋进伟力

    来到虎林,铁骨铮铮的名字便扑面而来——铁道兵。

    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兵纵队;1983年,英雄集体并入铁道部。三十五载硝烟与钢轨,他们把“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誓言写进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史册,也把第一犁插进了北大荒的千古荒原。

    “他们开启了北大荒大规模军垦的恢宏篇章,锻造了黑土地上的精神丰碑,提供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北大荒方案。”活动现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彦彦教授感叹道,自此,黑土地上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他们以精神薪火守护大国粮安,新一代北大荒人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从‘人拉犁’到‘云种田’,今天的黑土地上,3D动画实时还原农机作业过程,数字技术把每一粒种子纳入视野。北大荒人以薪火相传的韧劲,把粮食安全写入国家战略,把大国粮仓筑成新的长城。”陈彦彦感叹道,北大荒向外界输出的不仅是一套技术或机制,更是一种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生态可持续为底线、以包容性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发展路径创新,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北大荒方案”:“一是组织化大农业体制创新,政企合一、统分结合,高效配置土地、资本与人力;二是智慧农业场景革命——5G、AI、物联网在黑土地深度融合,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孪生;三是绿色发展范式——秸秆还田、变量施肥,让黑土地守住龙江生态底线。”陈彦彦说。

    回顾铁道兵农场创建七十年的历史,要用好虎林红色资源“活教材”擦亮虎林红色教育“新名片”。一是让红色阵地“亮起来”。八五〇军垦开发建设博物馆、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等是虎林地区的红色基因库。科学规划实施红色文旅体验游线路建设,充分运用红色基地这一“活教材”,将红色资源串珠成线,并嵌入自然生态、景观人文遗迹等文旅特色,打造具有虎林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增强教育基地的吸引力,真正让“红色”成为虎林最亮丽标识和最鲜明底色。二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把铁道兵军垦文化红色基因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互动性强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红色教育载体,精准梳理和讲述虎林地区军垦故事,亮出虎林之魂,更好地推动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三是让红色教育“热起来”。利用红色基地丰富的历史事件、图片资料载体,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师资和平台资源,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生动直观的活动,使“红色基地”成为各学段学生缅怀先烈和树立理想的“第二课堂”。

    传承红色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铁道兵的血脉化作黑土地的精魂,北大荒精神正以“云种田”的数字之犁深耕未来。薪火不息,粮安天下。要本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宗旨,进一步用好用活“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宣传红色精神,擦亮红色底色,激发奋进伟力,推动红色教育在虎林走深走实,奋力谱写虎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陈晓辉:从南泥湾到北大荒的精神接力

    “七十年前,一把荒火在密虎宝饶的亘古荒原划破长空,也点亮了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启明星。今天,我们站在八五〇农场的垄台上,回望那条穿越时空的精神长河:从陕北南泥湾的锄头到北大荒的犁铧,两件看似朴素的农具,在同一条历史洪流中淬火成钢,共同镌刻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诗。”黑龙江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晓辉研究员感叹道。

    活动现场,省内外专家学者达成共识,“荒原变良田”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南泥湾垦荒与北大荒开发共享的实践逻辑。前者在黄土高坡播下“革命自救”的种子,后者在黑土地上结出“建设强国”的硕果。同一条逻辑链上,时代命题完成了从“活下去”到“吃得饱、吃得好”的递进,精神血脉奔涌不息。

    不同的是,北大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其注入工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的新内涵。陈晓辉表示,从“人拉犁”到“智能农机”,从“算盘量地”到“卫星导航”,从“为国种粮”到“五大安全”,北大荒精神对南泥湾精神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新征程龙江应对挑战、开拓新局的力量源泉。

    “今天,当我们站在无人驾驶拖拉机翻起的垄台上,仍能听见南泥湾的号子、看见北大荒的篝火。两种精神告诉我们艰苦奋斗不是苦熬,而是掌握主动的智慧;勇于开拓不是冒进,而是心怀国之大者的担当。”陈晓辉谈道,只要这把精神的火种不灭,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让历史的薪火点燃未来的引擎,在农业强国、科技自立、生态优先的新征程上,续写“荒原变粮仓、粮仓变强国”的时代新篇。

    贠占军:敢为天下先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

    这里,曾是一片亘古荒原。冬季漫长,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把空气冻成锋利的刀片;夏季短暂,蚊虫如雾,荒草齐胸。没有房屋,拓荒者住进帐篷、马架子;没有机械,铁锹、锄头与肩膀成为最原始的犁铧。然而,正是这群“向地球开战”的勇士,用炽热的心把冻土焐醒,用滚烫的汗把荒原点亮,谱就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史诗。

    “他们不是在开垦土地,而是在开垦一个民族的未来。”活动现场,东北烈士纪念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贠占军一语破的。“北大荒人展现出的,是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是大局为重的胸怀,是无私奉献的血性,他们用个人的辛苦换来天下的‘粮安’。”贠占军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如悬顶之剑。党中央一声令下,荒原成为战场。转业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从四面八方汇聚,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捆在一起。于是,冻土层被剖开,第一株秧苗在寒地抽穗,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黑土上划出第一道铧痕。去年,北大荒集团实现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中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其中近三成来自北大荒。数字的背后,是北大荒精神的持久脉动。

    精神之火,还需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的广袤田野上,北大荒精神正以新的形式生长:科研人员把秸秆粉碎深翻,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无人拖拉机在北斗卫星导航下精准播种,续写‘勇于开拓’;无数青年返乡创业,把直播间搬进稻田,把‘艰苦奋斗’写进电商数据。从‘人拉犁’到‘云种田’,工具变了,场景变了,但那份国家所需、使命必达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贠占军说。

    黄鲁玙:构建红色研学可持续“价值链”

    当研学旅行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红色文化迎来了从“陈列品”到“生长体”的蝶变。黑龙江正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笔,把一处处红色坐标写成一条可行走、可交互、可持续的“红色价值链”。

    “文化再生产的核心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在新语境中赋予旧符号以新意义。红色研学旅行正是这一过程的加速器,它把静态遗址转化为动态课堂,把历史叙事升级为价值引领,把曾经发生的红色故事转化为当下需要的行动指南。”活动现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黄鲁玙表示,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它包含着物质资本、符号资本及认知资本三层内涵。

    “以虎林地区为例,可触可感的现场是它的物质资本——八五〇军垦开发建设博物馆收藏着第一台履带拖拉机、第一把荒火火种钵;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则矗立着亚洲最大的火炮炮台,锈迹与弹痕成为二战终战的无声见证;可传可颂的意象是它的符号资本——虎东山巅的苏联红军纪念碑、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第一把荒火纪念地,以空间叙事镌刻胜利与新生;‘军垦精神’‘北大荒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可学可思的价值是它的认知资本——从‘为什么垦荒’到‘怎样保卫和平’,再到‘如何端牢中国饭碗’,知识、情感、价值观层层递进,构成可迁移的认知体系。”黄鲁玙表示,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决定了文化的可传承性,经过历史的积淀,能够在时间的流逝中得以保存,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惯习。红色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触摸物质资本-解读符号资本-内化认知资本”的链条,将红色文化资本从“历史记忆”转化为“个体经验”,实现红色文化资本从老一辈到青少年的代际传递,为文化再生产奠定基础。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