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抗联密营探秘②|林口烟筒砬子东北抗联密营
    筑起抗联将士生存和战斗的生命线

    □本报记者 刘晓云 张雪地

    东北抗联是抗日战争中斗争条件最艰苦的部队之一。夏季酷暑难耐,冬季冰天雪地,缺衣少药,风餐露宿,为了保存实力,抗联不得不转入深山老林密营。

    近日,记者从牡丹江市出发到达林口县,再辗转90多公里,来到了林口县三道通镇烟筒砬子东北抗联密营遗址。80多年前,正是在白山黑水间,抗联将士以密营为据点,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

    烟筒砬子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本报记者 刘晓云摄

    抗联将士的“地下长城”

    东北抗日联军烟筒砬子密营地位于三道通镇立业屯北山。利用无人机从山上查看,这里山高林密,沟谷纵横,怪石嶙峋,异常隐蔽,特别适合抗联队伍隐藏。

    烟筒砬子密营建于1934年,现仅存26个遗址坑。当时的密营占地约3万平方米,包含营房、粮仓、枪械修理所、被服厂等30余处遗迹,可容纳数百人长期驻守。著名抗日将领周保中、李延禄、柴世荣等都曾以此为大本营,与敌人进行过多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50年,附近发生山火,我和朋友上山捡榛子期间,发现了抗联密营遗址。密营地是一个个一米多深的坑,周围摆放着木刻楞,上面是起脊造型的房屋。周围还有很多罐头瓶子、弹夹等东西。”记者采访到立业屯村民王明月老人,他今年已经86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眼睛亮亮的。“听说这里有被服厂,在撤退时候,很多兵器、缝纫机这些带不走的东西掩埋在树下,很多年后有人回来寻找,因为年头太久找不到了,现在还埋在山里。”

    “密营是抗联战士生存和战斗的生命线。”林口县抗联历史研究者于春芳介绍,抗联战士生活非常艰苦,没有后勤支撑,吃的东西全靠老百姓支援。日本关东军为了打破老百姓与抗联部队的联系,大面积实施“归屯并户”和“铁壁合围”,切断了抗联的兵源、财源、食源,还采用百姓出入登记、控制粮食发放数量等手段,企图让抗联将士饿死在深山老林之中。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全方位的战争,即使老百姓的人身自由被限制,当时的人们还会在收割黄豆、高粱时,将食物扔进草丛,或者是挖窖存放萝卜等物资,给抗联将士提供食物。”于春芳介绍,抗联将士通过建造密营隐蔽休整、储存物资,并以此为基地出击敌军,是非常聪明的。而且密营并不是单一的一处,在深山中密营往往是隐蔽的、连串的,方便转移。烟筒砬子密营曾支撑第五军主力在此活动长达4年之久。

    “密营战术”的智慧

    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在回忆录、五军军史中多次提及烟筒砬子密营。1937年3月,在烟筒砬子密营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吉东省委,周保中任省委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中共吉东省委决定成立抗联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柴世荣接任五军军长。

    1936年6月,抗联第五军在烟筒砬子与日军第一次交火,就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消灭了正在此处建造兵营、修路的日军150人左右。 1936年至1939年,周保中转战林口期间,一直以烟筒砬子密营为依托,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于春芳分析说:“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打的大大小小的仗数不胜数。第五军将士利用密营周旋,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多次突围,保存了有生力量。日军明明知道密营地就在山上,但为啥迟迟攻不下来?是因为密营修建得非常科学,在地下挖洞不容易被发现;在密营的东南和西北两侧的最高处,呈犄角状设立了两处哨卡,监视山下日伪军的军事行动情况。”

    1937年10月,因为东北地区的三个游击区牵制了日军全面攻占中国的战略部署,日军向东北派出10万部队,准备集中“讨伐”东北地区,其中吉东地区是主要目标之一。随着2000多名日军分两队进山突袭,五军、四军、八军、救世军等抗联将士殊死抵抗,但因为敌强我弱,最终不得已将伤员转移、撤离了烟筒砬子密营。密营地被烧毁,被俘虏的抗联将士被开膛破肚挂在密营地旁的树上,现场极其惨烈……

    从密营遗址到红色地标

    修建密营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心地带得以保存实力的根本方法。这些密营遗址是东北抗日联军不屈不挠,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抗日武装,扩大实力的最好见证;是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抗联英雄们浴血奋战的历史铁证。如今的密营遗址除了26个大坑,已经再无其他。郁郁葱葱的深林中,不知埋藏了多少忠魂,我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甚至找不到他们的尸骨,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爬冰卧雪、英勇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密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象征。“日军顺着水源地围剿,抗联将士就寻找不冻、不流淌的泉眼取水,隐蔽行踪,经常要和黑熊、老虎争水源……冬季不敢生火取暖,艰难时候啃树皮,即使日军用高官厚禄诱惑,他们仍坚决不投降。”于春芳说:“抗联将士在极端困境中展现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正是抗联精神的体现。”

    如今,烟筒砬子密营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春芳老人用23年时间,正在不遗余力地寻找、探访发生在林口抗日战争背后的故事,他也被评为黑龙江省感动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自发组成“抗联故事宣讲团”,向游客讲述密营背后的英雄事迹。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