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龙江人·奋斗者
    吕冬芳:以创新铸“芯” 用担当扎根黑土

    7月29日,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冬芳与黑龙江省其他两位代表获此殊荣。

    4d9afd5619662e26742d1a777891352.png

    吕冬芳

    这位带领天有为从140平方米厂房起步的“掌舵人”,二十余年坚守开拓,不仅让企业成为全国最大汽车仪表供应商,并于2025年4月成为绥化首家主板上市企业,产品供应比亚迪、现代等车企,更以创新打破外资垄断、用担当反哺黑土地。近日,记者走进该企业,探寻其创业历程。

    初心如磐:从“两万元创业”到“实业报国”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中国人用上自己造的电子式汽车仪表。”吕冬芳回忆起创业初心,眼神坚定。1994年,她的爱人王文博在哈尔滨风华机械厂担任工程师时,便接触到汽车仪表研发。那时,国内电子式汽车仪表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还处处受制于人”,吕冬芳说,“我们憋着一股‘中国人必须自己造’的劲儿,决定闯一闯。”

    cc29c9cdd6d2155ccd17122c89ca2c8.png

    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吕冬芳夫妻二人带着两万元启动资金,租借哈尔滨印刷五厂140平方米的厂房,开启了创业路。“那时候电脑是奢侈品,我们就在黑板上画图,靠手工计算参数,为了赶进度,经常在车间通宵加班。”吕冬芳笑言,创业初期的“笨办法”反而磨砺了团队的韧性——天有为硬是用三年时间,研发出一汽解放六吨平头柴油重卡车速里程表和奥迪100仪表总成,敲开了自主研发的大门。

    2003年,企业落户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命名为“天有为”。“绥化是文博的老家,我们想扎根在这里,为家乡做点事。”吕冬芳表示,绥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与企业劳动密集型的属性契合,“当时就想,既能带动就业,又能实现产业梦想,这是双赢。”在吕冬芳看来,“爱国敬业”不是口号,而是融入企业血脉的基因。“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与地方发展共振,才是长久之道。”

    如今,天有为已带动本地就业近5000人,其中女性员工占比超80%。“我们设立了管理、技术双职业通道,研发人员能去韩国、墨西哥的分支机构轮岗,骨干员工还能成为‘合伙人’参与股权激励。”吕冬芳说,让员工“事业有奔头、利益能共享”,才能留住人、聚起力。企业里的“质量超市”更是暖心——员工凭生产质量积分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这不仅是对工作的肯定,更是把员工当家人。”

    破壁攻坚:用“硬核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吕冬芳深知,在汽车电子这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创业初期,她在原材料采购一线摸爬滚打,深刻体会到供应链不顺畅的痛。“那时候东北电子产业基础薄弱,很多零部件得从深圳采购,运输成本高不说,还经常断供。”吕冬芳说,为破解困境,团队决定“自己造”——通过培育本地供应链、推动关键部件自主生产,一步步将核心部件自制率提升至70%以上。

    347ddd169d17868e98fd796628d34ed.jpg

    企业产品远销多国

    面对车规级芯片等高端零部件的供应难题,她带着团队跑遍全球,在荷兰恩智浦工厂外蹲守三天,用自主研发的适配方案争取到每月小批量配额。连续半年往返中韩,与三星联合测试解决低温兼容性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远。”吕冬芳坚定地说。 

    c2512a3bdd74908fc9373af79941e95.png

    吕冬芳在工作中

    最让吕冬芳自豪的,是团队首创汽车组合仪表复合屏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该技术需要将3-4层不同材质的显示单元无缝贴合,误差必须控制在0.01毫米内,还要解决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吕冬芳回忆,团队在-30℃的车间里拆了300多个进口仪表,反复试验,工程师轮班守在设备旁,饿了啃面包,累了睡行军床,有人因长期盯着显微镜调试,视力出现暂时性模糊。三年攻坚,终见成效——天有为的复合屏技术实现0.008毫米的对位精度,超越部分进口设备性能,还独创“低温光学贴合技术”,在-30℃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现在这项技术成了我们开拓高寒市场的‘独门武器’。”吕冬芳说,目前企业已获得授权专利139项,成功转化产品1000余种,连续多年保持国内自主品牌销量第一。

    414caa87c7c5792cf6c6ae657fbf43a.jpg

    企业荣誉墙

    如今,天有为的全球研发网络正在成型,哈尔滨全球研发中心即将建成,将承载2000余人的研发团队。韩国、墨西哥的研发中心则专注本地化技术。“我们要从‘掌握核心科技’迈向‘创造核心科技’。”吕冬芳表示,未来将聚焦裸眼3D、智能座舱等前沿领域,“让‘中国智造’在全球汽车电子领域有话语权。”

    扎根黑土:让企业与这片土地共成长

    “企业是从黑土地里长出来的,必须反哺这片土地。”吕冬芳常说,天有为的发展,离不开黑龙江的滋养,而她能做的,就是用产业力量带动地方发展。在绥化,天有为不仅带动了就业,还吸引了十余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汽车仪表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提升后,物流成本降低了,生产响应速度也快了,这是‘企业带动产业,产业反哺企业’的良性循环。”吕冬芳告诉记者,如今绥化造的汽车仪表走进了全国乃至全球车企的供应链。“‘绥化智造’成了一张名片,这比企业盈利更让我骄傲。”

    712ca264f60ca47f4b887a8a54b90d1.png

    企业数据中心

    在人才培养上,吕冬芳推动天有为与绥化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创新“轮岗制”——学生在研发部、质量部、生产部轮流实践,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让教学内容就是生产需求,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目前,实训基地已为行业输送数千名技术人才,还与韩国研发中心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让本地学子也能接触国际前沿技术。

    展望未来,吕冬芳表示,我们将以哈尔滨全球研发中心为核心,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本地化适配”三级研发体系,从“国产替代”迈向“全球智造”。“我希望天有为不仅是一个企业名字,更是‘中国智造’的一个例证。”吕冬芳说,“扎根黑土,面向世界,这就是我们这代龙江企业家的责任。”

    从两万元创业到主板上市,从打破垄断到产业集群,吕冬芳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证明,创新是最好的“中国芯”,担当是最深的“黑土情”。而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也正因为这样的企业家,焕发着新的生机。

    记者 王阳阳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