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水奔腾,塔里木河浩荡。从2013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派出65名队员奔赴新疆库车、尉犁、喀什、富蕴四地。十二年接力,他们把课堂搬上云端,把实验室搬到田间,把足球带进戈壁,让科创之火、梦想之光照进万余名孩子的世界。
科创火种:从“零的突破”到“遍地开花”
周末,库车市第三中学教学楼三楼,哈工大—乐聚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内格外忙碌。哈工大第二十二届支教团、库车队队员周宇航正帮该校初中部学生贺斌调试机器人。“去年,我们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获奖了,库车三中在国家级科创赛事有了零的突破。”
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库车队队长陆任驰指导学生进行科创活动
一年多的时间,这里建起了哈工大-乐聚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还开创了无人机、智能机器人、python编程等特色社团。周宇航接过上届队员的接力棒,思考着能为孩子们的科创梦想做些什么。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库车市第三中学科创社团已从5个扩展到11个,参赛项目由1项扩展至4项,其中2项赛事正备战自治区决赛。
火车穿过戈壁,周宇航带着20名学生赶往哈密,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新疆赛区比赛。车厢里,孩子们抱着自制的水火箭和无人机,难掩心中喜悦。“从没觉得物理如此有趣,我也想亲手把火箭送上天。”学生阿卜杜拉·吾布力说。
为了让更多乡镇孩子触碰科学,库车队组建“紫丁香科普团”。每到周末,队员们背着装满科普器材的书包早早就出发了。他们驱车往返库车市6个乡镇,累计走进14所中小学,开展“石榴籽育人小课堂”“科普向未来”等活动40余场,覆盖学生4000余人。他们与55支在疆高校研支团联合自治区“石榴云”平台推出“我们爱科学”系列云课堂,累计观看119万人次。
科创的星星之火,从一间实验室蔓延到天山南北。周宇航说:“孩子们围着我问下次比赛什么时候,那一刻,我知道火种已经点燃。”
课堂内外:把青春写进西部大地
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高一(5)班教室里,支教队员查欣雨点开视频: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呼啸升空。“同学们,这是哈工大参与研制的第36颗卫星。”孩子们眼里闪着光。
2024年夏天,查欣雨放弃了保研资格,背起行囊来到喀什。她把哈工大学生研制的“紫丁香”立方星模型带进课堂,用红外相机拍摄的和田绿洲夜景告诉孩子们“科学就在身边”。
葡萄干变“琥珀”、胡萝卜制“电池”、牛奶提取“酪蛋白”……同届队员张宇晨是一个有着许多奇思妙想的大男孩儿,擅长用化学知识把厨房变成实验室,从食品加工到医药健康,他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化学“活起来”,点燃了更多孩子的科学梦。
前不久,支教团策划“榜样面对面·线上小课堂”,把来自体育、科技、企业等领域的杰出优秀青年请进屏幕,800余名学生在线互动。
“每一次分享、每一段交流,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看到他们成长,令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是有价值的,我会坚持下去。”队员李思源说。“研究生毕业后,我还要回新疆。”张宇晨说,“把青春播撒在这片土地,值得!”
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知识,队员们联合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学子开展“深情系南疆,万里籽同心”云端学业帮扶计划,组织近60名哈工大的学长学姐为二十八中高一年级的近百名学生每周提供“一对一”或“一对二”线上学业辅导,累计服务近2000小时。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哈工大青年加入到这场跨越山海的连接中。
“榜样面对面·线上小课堂”活动
五育并举:让戈壁开出多彩梦想之花
尉犁县第一中学操场上,尉犁队队长燕道华带着校足球队冲刺。孩子们叫他“布冯”。今年4月,他们夺得自治区高中校园足球联赛巴州赛区男子全州第七、女子全州第二的好成绩。
燕道华带领学生参加足球赛
体育之外,队员们把水火箭实验搬进校园。“3、2、1,点火!”塑料瓶呼啸升空,尉犁县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艾力库提蹦得老高:“回家我要和爸爸再做一个!”目前,实景物理实验已走进3所学校,累计覆盖1800余名学生。
2025年中国航天日,支教团化身“航天科普达人”,20万名中小学生云端同上“太空实验室探秘”公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金莹走进尉犁一中,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20余所高校学生录制“名校小课”,介绍人工智能、极地科考、冰雪运动……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3年来,哈工大先后有735名优秀学子奔赴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广西等11个省和自治区、24个服务地开展教育支援,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群年轻的哈工大人,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扎根新疆沃土,开出青春之花。
(图片由哈工大提供)
记者 赵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