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图显示,铁岭河监狱遗址在牡丹江市阳明区铁岭河镇,看着像是在这儿,咱们开车进去找找看……”铁岭河监狱遗址,作为日本侵华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用现代的导航系统已经无法搜索。牡丹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申佐军掏出一张卫星标注地图,根据上面的街道,指导记者摸索前行。
铁岭河监狱遗址残留的围墙
沿着紧邻木都水岸小区的一条小路一路前行,终于在第三个拐角处看到了一片被时光侵蚀的红色围墙静静矗立——这里就是铁岭河监狱遗址。如今,它隐没在一片居民楼中,斑驳的砖墙与现代化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据史料记载,1932年日军占领牡丹江后,为强化殖民统治修建了铁岭河监狱。监狱占地约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是日军在东满地区(今牡丹江一带)镇压抗日力量的重要设施。东满总省成立后,该监狱被命名为“东满总省第三模范监狱”,成为系统性关押与迫害抗日军民的重要场所,是日本侵华罪行的直接物证。
围墙上遗留着铁丝网
透过红砖墙上的铁丝网和探照灯,记者依稀能感受到当时这里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当时监狱四周筑有约5米高的围墙,顶部架设电网,所有出入口均采用电控系统,并设有岗哨与瞭望哨,戒备等级极高。内部设有专门用于审讯的地下室及绞刑架,用于残酷迫害在押人员。这里主要关押抗日武装人员、中共地下党员、爱国人士及所谓的“经济犯”“政治犯”。其中,东北抗日联军成员及反日志士是主要关押对象。
铁岭河监狱遗址
出生于绥芬河市的红色特工赵兴东就是在这里牺牲的,牺牲时年仅26岁。1943年12月,因汉奸李义芳告密,赵兴东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他在牡丹江铁岭河监狱中受尽酷刑,仍然坚贞不屈,没有泄露任何组织秘密。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壮烈,被誉为“绥芬河真实版的‘我的特工爷爷’”。2019年,作家张伟东根据赵兴东事迹创作长篇小说《风眼》于2022年出版。
如今,监狱主体建筑已倾颓,监舍、刑讯室等已被拆除,仅存部分围墙和地基。阳光透过残破的窗洞洒落,杂草从缝隙中顽强生长,时间在这里似乎变得缓慢而凝重。铁岭河监狱遗址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提醒人们勿忘历史。
记者:刘晓云 张雪地;摄影:刘晓云 张雪地;视频:刘晓云 张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