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超 本报记者 刘大泳
“桥修好了,不用再绕十几里地出行了,必须给政府点赞!”4月14日汤原县汤原镇东江村的漫水桥被冲毁,导致东西两岸两个屯800多名村民出行需绕行十几里。令村民张国利没想到的是,仅用5个工作日,一座崭新的桥梁便重新架起。他的由衷赞叹,道出了佳木斯市作风建设带来的真切变化。这正是佳木斯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转变惠及民生的生动缩影。
作风之变,源于严实之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佳木斯市将“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以“学查改”一体化推进为抓手,创新机制、靶向整治、开门问效,力促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纸面要求”转化为黑土地上惠民生、解民忧的“生动实践”。
靶向整治顽疾,硬核举措为基层减负释压
“这些易燃的杂物一定要清理干净,不能留有安全隐患。”在向阳区永平社区兴工小区12号楼的楼道内,向阳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武装部部长张子健一边用绳子捆绑着废旧纸箱,一边叮嘱着身边的网格员。最近,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深入小区巡查,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清理楼道堆放物。“现在我们要参加的会议更少也更短了,大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基层中,一起研究怎么真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儿、办好事儿。”张子健的感叹,折射出佳木斯市整治形式主义的硬核举措。
基层减负的成效,直接关系干部服务群众的精力与实效,佳木斯市委刀刃向内,面对不必要的文会、不应开的证明、不该挂的牌子、有交叉的考核,“四减”行动精准发力。坚决摘除基层错挂、乱挂、多挂的议事协调机构牌子24块,规范牌子1块;将“双争双好”实绩目标考核作为“保留项”,其余无政策依据的考核一律取消。这一系列组合拳,切实为基层卸下沉重的“台账担子”。
开门纳谏问需,群众成为作风“阅卷人”
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正是作风建设的“民生大题”。近期,部分市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御景隆城小区地下车位“只售不租”导致停车难,12345热线迅速“吹响哨声”,市住建、城管、交警等部门闻声而动,第一时间开展专题会商、现场办公,依据相关法律条例,明确推行车位“租售并举”方案并推动落实。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这个小区的矛盾,其经验更被快速复制,惠及中央公园银桦园等多个同类小区,实现了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跃升。
转变的背后,是一套力求高效响应、闭环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支撑。“这套机制的生命力,源于全市持续畅通的‘线上+线下’立体问需体系。”市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主任马生辉介绍。除了依托12345热线工单分析、网络平台大数据归集、“四下基层”走访等传统渠道外,佳木斯市还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化、常态化的征求意见机制,让群众监督与问题查摆深度融合。
线上渠道进一步拓展覆盖:通过制发电子征求意见函、在“佳木斯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布征求意见公告,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力,面向各级党组织、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反馈对党员干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建议。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大数据归集技术,实时抓取民生热点话题,为作风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线下渠道注重精准触达:在市政府机关中心等公共场所设置征求意见箱,方便群众线下投递诉求;持续开展“我是网格员”基层实践活动,组织干部下沉社区网格,以“网格员”身份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将省委巡视“同题共答”机制、群腐问题对照反思等作为补充手段,通过上级监督与自我剖析相结合,深挖作风建设中的隐蔽性问题。
这套“常规手段+创新举措”的问需体系,形成了“收集—派单—处置—反馈—评价”的完整闭环。从12345热线的高效响应到网格员下沉的脚步,从网络平台的民意征集到意见箱里的恳切诉求,群众的每一条建议都成为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在这一机制保障下,群众得以从问题的“旁观者”,真正转变为作风建设的“出题人”和成效的“阅卷人”。
民生实事显成效,“微改变”汇聚幸福感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落在群众的获得感上。在佳木斯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中,无数“微改变”正悄然编织着群众的幸福图景。在前进区,“清晨门诊”的开设让上班族和学生不再为看病请假发愁。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二、周四早上七点的“早集”诊疗,覆盖全科、中医科等科目,同步推出的家庭医生进社区、进网格、进家庭“三进”活动,通过“六个一”签约服务,为10877名慢性病患者提供精准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1.65%。提前一个半小时的“早集”诊疗和“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形成,正是佳木斯市“把好事办实”的微观注脚。
向阳区南铁西小区,这个曾因物业弃管而沦为“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如今正发生着种种转变。“以前下楼得捂着鼻子,绿化带里全是垃圾,楼道里的东西堆得连门都打不开。”居民刘振江坐在小区新修缮的石凳上,望着眼前整洁的路面感慨万千。作为老小区,南铁西小区此前长期面临公共设施破损、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难题,居民们甚至连在楼下乘凉都成了奢望。转机发生在“三江红色物业”品牌落地后——国有物业企业“向民物业”带着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入驻。楼道杂物清理、破损路面修复、绿化补种等一系列改造先后实施。如今的小区,旧貌换新颜,刘振江和伙伴们每天都会在小区的大树下摆开棋盘,“现在环境好了,心气儿也顺了,这才是咱老百姓想过的日子!”
类似的变化正在全市45个无物业小区同步发生。从南铁西小区的旧貌换新颜到全市新增5000个公共停车泊位,从14家助老餐厅的饭香四溢到120户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暖心细节,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作风建设非“一阵风”,而是“终身课”。佳木斯市委正将整改成效固化为制度成果,围绕公务接待、考核评比等领域出台10项长效机制。从松花江畔到三江平原,一股务实清廉的新风正劲吹,为佳木斯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