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铁证为鉴⑫|黑暗中的记忆与回响
    探访牡丹江日伪警察公署遗留水牢

    □本报记者 刘晓云 张雪地

    “1940年的冬天,在这座水牢里,日伪警察用刺骨的冰水折磨抗联战士和无辜百姓……”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牡丹江市爱民区新华街道的日伪警察公署遗留水牢,回首这段黑暗的历史。

    记者跟随牡丹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申佐军来到牡丹江市气动元件厂,申佐军站在院内的一大块厚重的铁皮前告诉记者,这下面就是侵华日军遗留水牢。

    水牢位于院子中央地下,过去有一条北高南低的过道连通水牢入口,后来这条过道被砂石填平,只留下一个两米多深的竖井,地面布满淤泥。

    据申佐军介绍,这处水牢是2007年到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经过考证,水牢是日伪时期牡丹江警察公署的附属设施。从地上和地下两处调查的情况看,地上屋里的吊环可能是审讯、刑讯和关押人的地方。在牡丹江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200多处日伪遗迹中,这是唯一一处日伪警察机关遗留的水牢和刑讯设施。

    牡丹江市气动元件厂厂长于维刚对记者说:“我在这工作几十年了,了解一些情况。现在的生产厂房就是当年侵华日军遗留的建筑,我们没有进行太多改动,还保留了以前的样子。”

    “水牢入口的铁皮实在太厚了,很难搬动。这里还有一个后来打通的入口,我带你们下去看看。”于维刚说着,掀开位于两个机器间一块一米见方的铁皮,一股凉气迎面而来。

    跟随于维刚,顺着梯子进入水牢,记者借着手电筒发出的光亮,一点点地看清了周围的景象。这是一个8平方米左右细长的小房间,靠近墙体的地方仍有水,上面飘着斑斑铁锈。墙体上能够看到曾经被水浸泡过的痕迹,最高处超过半米。

    “经历半个世纪后,水牢各个房间的通风口以及电线、瓷质电线夹、灯泡、开关等供电设备仍然清晰可见。整个地下室总面积50多平方米,由走廊和三个房间组成。”于维刚说。

    在地下室待了10分钟,这里没有光,没有声音,只有冰冷的水汽。当时,抗日军民被困在这暗无天日的水牢里,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中,承受“极寒刑讯”……

    “逃出”水牢,记者来到日伪警察公署刑讯室,屋里顶棚共挂着4组吊钩、环、链,风从南北门对穿而过,钩链纹丝未动。目前,牡丹江市政府已经认定该建筑为市级保护单位。

    机械加工的声音乒乒乓乓,工人来来往往,让这座沉寂的旧址有了新生。

    今天,这座水牢里,不再有凄厉的叫声,不再有镣铐的碰撞,只有江畔传来的钟声——那是时间在提醒:有些真相,必须永远凝固在混凝土里;有些记忆,必须永远流动在血脉之中。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