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林口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地探访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162支队遗址。这座隐藏在东北边陲小城中的日军细菌战部队遗址,用铁的事实记录了那段被刻意掩盖的黑暗历史。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162支队遗址
隐秘在耕地中的“魔鬼部队”
一平方米大小的基础座,高出地面约40厘米,半掩在碧绿的庄稼地里,直径约5米的半地下掩体,四周地面铺设着水泥。“这是当年细菌库的入口,因为所有房屋、资料在日军撤离时被损毁,目前只保留了水泥结构的细菌库。”林口县博物馆馆员张松林介绍。
在林口镇与古城镇之间道路旁,这几处水泥遗迹默默地见证着一段过往的历史。
80年前,这里一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上,院内建造有细菌室、地下药房、养鼠室、马厩、弹药库、车库仓库、地下藏水库、办公室、锅炉房……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侵华日军番号系列中,“731”是日本关东军第731秘密细菌战部队的代号,这支驻扎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的部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研究和生产的秘密军事机构。但大多数人可能还不知道,哈尔滨平房地区只是731部队的本部,它在林口、孙吴、海拉尔和海林还有4个支队。其中,林口县的162支队是4个支队中规模最大的。
俯瞰“细菌库”
据介绍,162支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细菌实验,支队内平时饲养2000余只日本白鼠、50余只兔子、80余只海猫(一种日本大老鼠),还有大量当地老鼠。每隔一星期左右,部队长领兵来给这些动物打一次针;每隔7天,用马车运7至10笼(每笼20余只)老鼠到林口火车站,运往731部队总部,供培养细菌和制造细菌武器实验使用。
731部队162支队成员合影(图片来源于图书《红色牡丹江》)
骇人听闻的“七星泡子事件”
为了捕捉更多的老鼠进行实验,1943年162支队向驻地附近的七星泡子村民摊派编制鼠笼的劳役。他们统一发放铁丝,规定编制尺码相同的鼠笼。同时,命令老百姓每人必须完成捕捉野鼠5-6只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与鼠笼一起送交支队。1944年以后,日军又把捕鼠劳役扩大到古城至林口一带的居民中,强迫村民必须按要求按时完成捕鼠任务。捕到的老鼠除162支队留做实验外,其余被分批送到731总部。
为了检测细菌武器的杀伤力,162支队在古城镇、七星泡子村搞了一次细菌杀伤实验,他们将带有急性伤寒菌的老鼠放进村中,引起该村暴发“窝子病”,全村50户居民没有一家幸免,导致30多人死亡。
2024年,为进一步揭露731部队反人类暴行,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林口县人民政府联合向社会首次公布731部队林口162支队的《身上申告书》档案。
公布的档案共有177页,记载了140人的基本信息,涵盖了包括支队长神榞秀夫在内的军医少佐、中尉、准尉、卫生兵、军属雇员等多种身份。162支队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编制构成,同731部队基本保持一致,在1940年编成时定员125人,人员最多时达到280人,职能范围涵盖细菌实验与生产、实验动物饲养、后勤补给、教育培训、卫生“防疫”等,是一支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细菌部队,是日本细菌战国家犯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62支队支队长口供记录(图片来源于图书《红色牡丹江》)
时代可以变迁 历史不能忘却
为什么162支队的罪行长期鲜为人知?这是因为,1945年7月至8月,日本关东军为了掩盖其罪行,把剩余的实验品全部运往哈尔滨总部,烧毁了所有文件及贵重仪器和整个房舍。
如今,在林口县古城镇,在曾被162支队侵占过的地方,当初的兵营、军火库,以及轰炸留下的弹坑和一堆堆残石废墟,依稀可见当时162支队驻扎大院大门的地基和保存相对完整的细菌储藏库、锅炉房、实验室、房基等。
尽管部队驻地被烧成废墟,但它所犯下的罪证却无法抹掉。据史料考证,从1945年1月到6月,162支队在林口地区生产了200支试管的霍乱菌、730支试管的伤寒菌、300支试管的A型副伤寒菌。按照731部队负责人石井四郎的要求,162支队积极准备鼠疫作战,从1944年到1945年7月,向731部队提供老鼠3.4万只。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162支队遗址是研究二战史、侵华日军史的重要实例,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历史见证。时代可以变迁,但历史不会被遗忘……
记者:刘晓云 张雪地;摄影:刘晓云 张雪地;视频:刘晓云 张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