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凝聚团结奋斗力量

    陈晓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自觉地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始终把团结动员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汇聚人民智慧力量,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历史主动精神的践行者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史,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时代,仍需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历史主动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进入新时代,中国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只有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历史主动精神,才能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满足人民群众期盼的需要。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党以历史主动精神勇于直面矛盾,更好实现人民的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坚持人民立场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坚持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要以历史思维把握发展逻辑,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人民立场确立价值坐标。

    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掌握历史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保障。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实践中,坚持历史主动精神,要运用历史眼光作决策。只有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才能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人民和历史三者是统一的。我们要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以历史主动书写新时代答卷

    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强烈的历史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只有继续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先之劳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

    要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进入新时代,前进路上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风险挑战需要面对。这是最需要担当的时候,也是最考验担当的时候。为此,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表明态度。

    要善于担当。担当的背后有品格、有境界,也有水平和能力。要通过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把握历史趋势,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意识。要通过培养家国情怀开阔胸襟,激发“舍我其谁”的担当勇气。要通过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工作实效,强化担当的底气。

    要支持担当。干部是否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与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相关,也与组织的导向、单位的政治生态和激励机制相关。要通过思想教育,塑造“担当为荣”的价值观;要通过构建正向激励体系,强化担当动力;要通过领导以身作则,传递担当信念,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到为党分忧、为民尽责是天职,不担当、不作为与合格党员标准格格不入,从而形成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社会风尚。只有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答卷人,书写人民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