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宏 刘世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十五五”时期,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是必答题。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基础支撑
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力度。要强化设备高端化改造,聚焦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汽车、轻工六个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企业生产换线、装备换芯、机器换人,全面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业链、技术水平向高端迈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广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车间。
强化传统产业数字赋能。整合多样化资源,制定“一群一策”的数字化升级方案,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整体数字化改造。支持传统产业“链主”企业加快自身数字化升级,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升级。鼓励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全链条传统产业服务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集散、分销、增值等服务。
提升产业发展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建设以中国一重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国际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创新平台,研发一批重型装备创新产品,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重型装备体系。
培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支柱产业
全生命周期扶企壮企。集中孵化一批战略性新兴企业,积极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周期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共同培育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支持“链主”企业成长为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融通发展,进而串珠成链、聚链成群。
汇聚合力招商引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市场化招商,促进精准招商,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强化重点区域招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招商推介活动,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链细分领域企业需求开展招商,引导同产业链企业及产业关联企业集聚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各类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补齐产业链配套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合作,不断提升本地配套规模,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引领发展方向
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前沿技术供给。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强未来产业前沿基础性技术和应用性技术供给。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定制化科研”,设立一批“定制化科研”重大项目,提升未来产业发展前沿技术供给质量。做好前沿技术挖掘工作,打造高效、规范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前沿技术转化为产业项目和创新企业。
促进未来产业加速孵化。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计划,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围绕深空、深海、深地等领域,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面向设计、生产、检测、运维等环节打造应用试验场景,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技术成熟。积极引进和研发高端文旅装备,培育新业态。加快完善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超前建设大算力智算中心和数据中心。
强化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创造良好生态
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加快攻关步伐,从注重“点”的突破转向注重“链”和“面”协同创新。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创新平台数量上聚力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突出企业需求,推动技术型创新企业、投融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开展对接合作。鼓励支持各地参与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畅通省市区校所协调联动机制。
畅通新质生产力金融血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补偿力度,引导银行、担保机构降低门槛,提高科创企业获贷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材料等方面研发投入。
完善新质生产力引才育才机制。依托大项目、大企业提前储备所需人才,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与用人单位全面合作培养机制。实施“人才飞地”项目,提前锁定人才资源,为后续引才作好准备。引导高校、高职院校调整学科设置,提高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让人才更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打造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科顾委,作者刘世佳系黑龙江省科顾委常务副主任,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