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新龙江 新故事
    百年矿山的“定盘星”与“智慧大脑”

    □本报记者 崔立东

    30多年来,他扎根矿山,引进推广应用大量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助推龙煤鹤岗矿业公司智能化开采、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装备水平迈入了国内先进行列,被誉为鹤岗矿业公司综采装备技术工艺的“定盘星”。

    作为一名总工程师,他更像一位常年奔波在生产一线的“技术神医”。面对鹤岗矿业这座百年老矿深处那些复杂如“经脉”的地质条件,他总能精准“号脉”,开出“良方”,用他的专业智慧和不懈追求,一次次为矿山的肌体植入强劲动力,引领着百年矿山向着智能化的未来不断迈进。

    他叫孔群,黑龙江龙煤鹤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租赁站总工程师。

    “支架”:让乌金在老矿井畅通流淌

    “这块煤层夹矸严重,顶板构造复杂,现有这套支架,强度根本不够,一碰上冲击地压,那可就真要命了。”

    2016年7月,在兴安煤矿四水平北11层那个被视为“硬骨头”的综放工作面,昏黄的矿灯下,几位技术员围着该区域的采掘工程平面图,眉头紧锁。空气中弥漫着煤尘与焦虑混合的味道,那片区域,既是乌金的宝藏,也潜藏着未知的风险。

    “我们得给它换一套更‘硬实’的‘铠甲’!”孔群的声音打破了凝滞。

    “关键时刻,孔工敢做主!”事情过去快10年,时任兴安煤矿副总工程师杜士龙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面对冲击地压风险,孔群果断提出必须更换支护能力强的ZF7800/17/32型重型液压支架。

    “这套设备太贵了,万一运转不适怎么办?”多人提出异议。

    “这套重型支架的参数和结构能扛得住压力,安全也有保障,运行后,产能至少提高三成。再说了,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面对质疑,孔群的回应掷地有声:“每一个决策都不是拍脑门的,你得能掂量斤两!”

    他的坚持、专业和担当精神征服了大家。事实证明,这套重型支架在兴安煤矿已成功应用于5个工作面,累计生产煤炭405万吨,创造产值30亿元,纯利润高达8亿元。这一应用成果《兴安煤矿强冲击大倾角人工干预智能化电液控工作面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当年鹤岗矿业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

    孔群的“掂量斤两”被同行们津津乐道,成为鹤岗矿业公司科技创新经典案例。

    而让孔群津津乐道的是10年前在富力煤矿的一次“冒险”。这座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灾害叠加。面对其大倾角(最大倾角达到45°以上)、松软易燃的煤层,孔群带领团队经过艰苦攻关,最终敲定了当时国内罕见的ZF5600/16/28型大倾角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方案。这副量身定做的“黄金甲”,成功解决了开采难题。

    这个在当时被同事视为“冒险动作”的项目,如今已成为行业内同类条件下安全采煤的“鹤岗经验”。

    “他总能用最经济的手段,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租赁站党委副书记王延彬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豪。

    “换芯”:让“智慧大脑”领航生产

    “煤炭行业的未来,一定是智能化的。”矿业科班出身的孔群老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

    2020年,鹤岗矿业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煤矿智能化开采孔群工作室”。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兴安煤矿四水平南23层工作面成为工作室智能化改造的首个试点。

    “我们要赋予机器设备一个智慧芯,让它既‘聪明’又‘听话’,驯服‘不安分’的煤层。”孔群与团队成员、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你看看这个画面,煤机自动割煤,支架自动跟机,还能实时监控瓦斯、粉尘。”在兴安煤矿的集控室,孔群指着屏幕,眼里闪着光。

    这场变革的效果是惊人的,过去一个班需要30多人,如今工作面每班最多不过10人就能轻松操控。其开采效率提高了30%以上,日均增产1300吨,最高日产达7140吨。

    以此为开端,孔群先后组织推进了多个智能化工作面建设项目。

    在孔群带领下,工作室先后组织推进了兴安煤矿四水平南23层、峻德煤矿三水平北三四区30层人工干预智能化工作面;在益新煤矿、富力煤矿建设可视化人工干预智能化放顶煤工作面等多个智能化项目。

    “孔群推动的智能化工作面,从最初的‘人工干预’模式,到如今可视化、精细化的智能管控,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更为鹤岗矿业智能化开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说起孔群,鹤岗矿业公司原总工程师朱海州赞不绝口。

    增效:破解“搬家倒面”的生产瓶颈

    在鹤岗矿业公司,“搬家倒面”曾是制约生产效能的瓶颈。由于矿区地质条件复杂,工作面“搬家倒面”频繁,传统的设备安撤方式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孔群下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2018年起,他联合国内顶尖研发企业,历时三年,打磨出了一套全国首创的综采工作面快速安装工艺。

    “以前安装支架至少需要二十多个人,人拉肩扛,从早忙到晚,而且,在大倾角工作面作业还要冒着很大风险。”兴安煤矿综机车间主任邓耀告诉记者,“现在只需7人即可完成运输、调向、安装全套流程,安撤周期缩短了15天。”

    这项技术革新,将工人从危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安全高效的历史性跨越。

    2020年至今,孔群工作室已主导了30多个重点项目和24个人工干预智能化工作面应用研究工作,累计创效超5700万元,节约成本超3300万元。

    翻开孔群的履历,荣誉等身。2022年11月,他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命名为“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师”;次年8月,他的工作室被命名为“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师工作室”。

    从“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到各类科技进步奖,再到国家级创新成果奖,这些沉甸甸的奖章,是他30余年如一日,扎根一线、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最好见证。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