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二层俄式建筑,2003年维修后,一层收发室和过道被打通,作为赵一曼烈士的纪念场所,墙上布满了赵一曼烈士生平事迹和照片。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珠河与日伪军作战中左腿中弹负伤被俘,关押在伪滨江警务厅拘留所里。当时,医生诊断赵一曼最大的伤势是在大腿处,有24块碎骨片散乱在肉里。由于腿部伤势严重,12月,日军只好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日军派三名伪满警察在病房外24小时轮流监视,却没料到这间小小的病房会成为革命火种的传播地。
赵一曼烈士养伤室旧址(翻拍)
1936年4月上旬,赵一曼伤势有所好转,为了便于审讯,敌人把她从人多的大病房转移到单人病房。她抓住与看守警察、护士单独相处的机会。她发现三个伪警察中,最年轻的董宪勋眼神中透着善良与同情。于是,在董宪勋值夜班的时候,赵一曼便主动和他交谈,给他讲自己的抗日经历……董宪勋深受触动,愿随赵一曼前往游击区抗日。
5月初,赵一曼伤势好转,敌人派来了一个17岁的见习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同样以身世经历和字条揭露日军罪行,启发韩勇义唯有反满抗日、驱逐侵略者才能过上好日子。韩勇义思想巨变,与赵一曼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承诺全力助其逃离并加入抗日斗争。
就这样,赵一曼利用各种机会向两人宣传抗日斗争思想。董宪勋与韩勇义对赵一曼既同情又钦佩,决定不顾一切将她营救出去。
赵一曼烈士养伤室旧址如今成为感染科门诊
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敌人对赵一曼用尽各种手段,她没有说一句对党组织和战友不利的话。治伤期间,面对她骨碎化脓的腿,医生提出要截肢,赵一曼坚决不同意——有腿在,就有机会逃出去,好上战场。
为了早日逃出虎口,赵一曼和韩勇义、董宪勋在病房里多次密议,研究各种细节并做了必要准备。没有经费,韩勇义就把父亲留给她做嫁妆的金戒指、呢子衣服变卖了,还从医院里拿了些医疗用品。因赵一曼腿伤不能行走,董宪勋事先定做了一顶轻便小轿。
旧址内展板诉说着历史
1936年6月28日晚9时左右,董宪勋背着赵一曼,韩勇义拿着衣物,坐上雇来的小汽车,开到郊区文庙附近换乘小轿,由五名轿夫抬着,在大风雨中连夜赶路,次日清晨抵达金家窝棚(现哈同公路旁金家屯)董宪勋的叔叔董元策家中。在董元策的帮助下,他们当夜又坐上董元策同村好友魏玉恒的马车,奔往宾县抗日游击区。
敌人连夜追赶,于6月30日清晨在离游击区只有20多里的李家屯附近追上了他们,赵一曼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
敌人施用了各种酷刑,用铁条刺她腿上的伤口,用烙铁烙,往嘴和鼻子里灌汽油,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董宪勋、韩勇义也都表现得很坚强,董宪勋受刑过重死于狱中,韩勇义遭受许多酷刑折磨后,1937年7月才得以释放出狱。
通往医院地下室入口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党和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者、抗日民族女英雄,把哈尔滨市南岗区她生前活动过的一条主要街道改名为一曼街。
这栋建筑早已不是普通的医疗机构,它是一座精神坐标,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英雄从未远去,她们的信仰,早已化作一曼街的灯火,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
记者:肖劲彪;摄影:蒋国红;视频:蒋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