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如何让老年人过上充实、快乐、有价值的晚年生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黑龙江省,一系列创新举措正悄然改变着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老年人大学的时尚课程到社区的文化活动,再到“银龄调解员”和“银龄驿站”的设立,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正成为养老新图景的生动写照。
老有所学 老年课程紧跟时尚潮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老年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哈尔滨老年人大学,老年课程正变得越来越时尚,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对新知识的渴望,而且还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
71岁的王金凤阿姨每周都会准时来到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参加“AI手机智能生活”课程的学习。王阿姨说:“现在已迈入数字化时代了,我们老年人确实需要拥抱新事物。为了与时俱进,我也在努力学习,现在我手机用得可溜了,身边的老年朋友遇到手机方面的问题,都来找我帮忙,这让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上“AI手机智能生活”课
“为帮助老年人拥抱数字生活。我们开设‘DeepSeek快速入门’等课程,掌握新技巧,让老年人感受到科技知识为志愿服务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哈尔滨老年人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哈尔滨老年人大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课程设置,力求为老年人提供最时尚、最实用的课程。在这里,除了传统的声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课程外,还开设了“ai手机智能生活”“无人机航拍”“deepseek”快速入门等现代科技课程,让老年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哈尔滨老年人大学深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除了科技课程,还开设“针灸治疗”“孕婴护理”“家庭美发造型”等实用技能课程,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潘庆云阿姨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她说:“年轻时未能实现的唱歌梦想,在这里终于得以实现。如今我已70岁高龄,但热爱唱歌的我每天都会按时来上课。朋友们都说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我想这与我的爱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目前,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共开设了109门课程,每学期课程更新率达到15%。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让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上书法课
老有所为“银龄调解员”调解千家事
在绥化市庆安县人民法院,有一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说和人老李”的特邀调解员,他就是李玉君。今年67岁的李玉君,曾任庆安县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退休后被选聘为庆安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入驻庆安县人民法院并创办“说和人老李”调解工作室,用他的智慧和热情,调解了一起又一起民事纠纷,成为远近闻名的“银龄调解员”。
“银龄调解员”李玉君(图中)
退休后,李玉君被纳入“银龄人才库”,成为一名“银龄调解员”,他创办的“说和人老李”调解工作室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李玉君个人也因其在调解领域的出色表现,被授予绥化市先进人民调解员的称号,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崇高荣誉。这位退休校长的育人智慧,在调解桌上得以重新绽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教育是教书育人、教化培育,调解则是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二者只是对象不同,道理相通”。这是老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总是耐心劝导,用温暖人心的话语抚平他们的怒火。在一起员工讨薪的调解案件中,老李一边安慰员工,一边向公司经理详细释法,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员工们拿到了应得的工资。在一起购买的商铺面积缩水的纠纷中,他仔细查阅合同,向开发商详细解释法律条款,最终帮助购房者拿回了3万元的退款。老李常说:“调解不仅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这样才能让当事人信服。”
李玉君正在调解案件
“遇到家长里短的问题老百姓也愿意找我帮助解决,调解员的工作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我乐此不疲。”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老范调解团”的范无际说。
今年75岁的范无际自投身调解工作以来,化解纠纷1900余起,成功率高达94%。从全省十佳调解员到全国“矛盾不上交”先进个人,密密麻麻的卷宗记录着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坚守。
“老有所为,是人生的另一种幸福。”李玉君的话说出了一些老年人的心声。从“老李工作室”到“老范调解团”,越来越多银发身影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老有所乐 社区活动激发“银龄”活力
“我们社区居委会可热闹了,每天有书画班、声乐班、诗朗诵班……每天心情都非常好,年轻人的生活都没有我们老年人的丰富!”70岁的居民刘顺义乐呵呵地说道。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燎原街道的文化家园社区,像刘顺义一样,许多老人的退休生活都非常充实。居民邹显芳同样深有感触:“社区给我们老年人的活动安排得非常丰富,我们写啊、画啊无拘无束,充分发挥我们的余热,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对她而言,能在家门口拥有这样一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的室内场所,真的是太幸福了。
文化家园社区的老年人聚在一起画画、写书法
文化家园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接近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社区居委会主任于佳介绍,居民主要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职员工为主,老年群体的文化氛围浓厚。“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服务好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核心目标是让他们既能成为社区服务的获益者,更能成为参与者,在奉献中感受价值与快乐。”
对于这里的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和重视远胜于单纯的助餐、助洁等基础服务。文化家园社区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社区积极挖掘老年人才艺特长,引导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组建了合唱团、书画研究会、健身队等多支由老年人组成的兴趣队伍。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还成立了以退休教师为骨干的“讲师团”志愿服务队,组织老年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将个人所长回馈社区。
在齐齐哈尔市的“银龄驿站”,同样洋溢着老年人的欢声笑语。驿站开设了书法、绘画、摄影摄像、音乐舞蹈、模特表演、太极拳、非洲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80岁高龄的李树森老人感慨地说:“每天来这里写写字、唱唱歌,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为‘80后’。”
此外,“银龄驿站”还鼓励有特长的老年人开设“银龄课堂”,将自己的“老手艺”传承下去。82岁的杨桂凤老人在社区开设了剪纸课堂,凭借几十年的剪纸手艺,她已经培养了七批学员。她感慨地说:“真没想到自己八十几岁还能为社会做一些工作,能让这个剪纸技艺传承下去,我感到非常荣幸。”
值得一提的是,以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为主体的银龄宣讲团也在“银龄驿站”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围坐品茶讲”等接地气的方式,深入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场所,围绕民生保障、养老服务、生态保护等主题,结合本地实际案例,阐释一些政策对国家发展、百姓生活的深远影响。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有效打通了政策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银龄宣讲团已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有力推动了政策理论宣讲落地见效。老有所乐,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更体现在老年人通过参与活动所感受到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中。
记者 杨惠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