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对村巡察守好农村集体钱袋子

    绥化市青冈县纪委监委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为巡察组调阅被巡察村基础数据。李秀秀摄

    □本报记者 李晶琳

    “现在村里的账目一目了然,手机扫扫二维码,集体土地咋承包、补贴发多少,一清二楚!”绥化市青冈县昌盛镇幸福村村民赵燕手指划着手机屏幕,看着“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的公示信息,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这样账目清、民心顺、村风正的场景早已不是个例。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在巡察监督的护航下,正化作滋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让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真切。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辖125个县(市、区),拥有9000余个行政村。省委高度重视对村巡察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传导责任压力,把对村巡察纳入巡视工作总体部署。全省巡察机构坚持政治巡察定位不动摇,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农村落实情况、农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情况以及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情况,把对村巡察作为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施策摸清家底、创新机制织密网络、建章立制惠及民生,让农村集体“三资”焕发新生,让村务管理晒在阳光下,为乡村振兴筑牢廉洁根基,徐徐展开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

    摸清集体家底 阳光照亮“三资”管理

    “大爷,今年的土地承包费村里公示了吗?”“集体林地的收益都用在啥地方啦?”巡察干部们常揣着笔记本走村串户,在炕头上、田埂边和村民唠家常,精准摸清村集体“三资”的家底,确保每一分钱、每一寸地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惠及乡亲们。

    为把集体家底盘清楚,全省各地巡察机构开展了细致入微的清查工作。通过“账实核对+走访摸排”的方式,紧盯资金流向是否透明、资产处置是否合规、资源发包是否规范等核心环节,不仅绘出清晰的“三资”管理清单图谱,还建起“一村一档”的动态台账,让集体家底一目了然。

    在黑河市逊克县松树沟乡松树沟村,巡察组推动该村对紧锁8年的农机车库启动公开竞价机制。通过“四议两公开”+“现场竞价”模式,9栋大型农机车库以每年1200元至3000元不等价格、1栋农机具停放棚以每年300元的价格,发包给有需要的村民。现在,村民宋某的农机安稳停放在新承包的机库里,他逢人就夸:“再也不怕夏天水泡、冬天雪埋了,巡察组真是给咱老百姓办实事儿!”

    如今,走进黑土地的村村屯屯,听到最多的就是“村里的账清楚了”“集体的东西有人管了”。集体土地承包多少亩、资产使用情况、收益分配方式,都通过公示栏、微信群晒得一览无余。村民们心里亮堂了,参与乡村事务的劲头也更足了。

    创新监督模式 织密基层监督网络

    “哪里矛盾问题多,巡察就先去哪里;哪类问题突出,就对应安排哪类巡察。”全省各地巡察机构打破“一刀切”的巡察模式,因地制宜制定巡察方案,让监督更精准、更有效。

    绥化市选取190个重点村开展“市委提级巡察”,巡察组带着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关注直接下沉村屯,不仅实现市级监督“一竿子插到底”,还手把手指导县级巡察组,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督合力。这种方式有效避开“熟人社会”的干扰,让监督力量更集中、更高效,乡亲们都说:“这样的巡察,我们信得过!”

    佳木斯市则将6个县按照“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结构相似、环境特点相近”的原则,划分为3个区域协作组,并建立起贯穿巡察准备、监督、整改3个阶段9个环节的深度协作机制。这种“战区协同”模式,让原本“单兵作战”的巡察组实现信息互通、经验共享,监督的能量像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大,精准度也跟着提上来。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更让巡察监督如虎添翼。“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码上巡”等平台成为村民口袋里的监督“神器”,村民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村里的“三资”管理情况、各项补贴发放等信息,让村务公开从“墙上”移到“掌上”。

    在黑河市,巡察组在对乡镇巡察的同时,将重点村纳入提级巡察范围,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形成《关于加强“三农”领域监督管理的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改进工作,从源头上防范问题发生。

    这些创新的监督机制,像一张细密的网,覆盖了乡村治理的各个角落,让基层监督既无死角,也无盲区。

    巡改治一体推进 共绘振兴新图景

    巡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让村民们共享发展成果。我省各级巡察机构把建章立制作为对村巡察的“后半篇文章”,通过实打实的整改措施,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黑河北安市的“三资”监管平台就是巡察整改结出的“金果子”。针对过去农村集体“三资”底数不清、公开不足等问题,北安市把62个行政村集体的资金收支、资产状态、资源发包等八大核心模块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每一笔资金流向、每一项资产变动都清晰可查,系统还能对异常情况智能预警,实现了从“人盯人”到“数据管”的转变。东胜乡东胜村一栋被占用多年的闲置校舍,通过平台管理被重新盘活,租赁给村民存放农机具,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00元;城郊乡双青村的土地发包信息在平台上被一一厘清,规范合同后年增集体收入17.87万元。村民们看着平台上的数字,心里踏实得很:“现在村里的钱、地、物都在平台上,清清楚楚,咱老百姓也能放心当‘监督员’了!”目前,北安市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村有13个,占比20.97%;超50万元的有27个,占比43.55%。越来越鼓的集体“钱袋子”,成了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牡丹江市的巡察整改,则让沉睡的集体资产醒了过来。巡察中发现部分村的校田地未纳入固定资产账、账外地收费标准不合理,巡察反馈后,当地立刻整改。73亩已撤并学校的原属校田地被移交给村集体,每年增收约1.16万元;黑牛背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规范账外地承包合同,确定新的收费标准,一年多挣16.6万元,增幅高达39.15%。这些多出来的钱有效用于村里的道路修缮、环境整治、公益事业,“集体有钱了,咱的日子也跟着美了!”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绥化市的“小微权力”清单,更是给村干部划好了“路线图”。《绥化市村级组织重点小微权力运行流程》一出台,38项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补贴申报、村务公开等决策流程全被规范得明明白白,在村里张贴的“小微权力”二维码,成了村民的“办事指南”,“群众来回跑、事情办不好”的烦心事少了。值得一提的是,同步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一体化平台,更聚焦全流程监管效能,通过对资金流向实时追踪、资产变动在线记录、资源交易全程留痕,实现异常数据即时预警,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精准监督的“透视镜”,以数字化手段筑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防线。

    如今的龙江沃野上,乡村新景象处处可见,集体收入的账本越来越厚,村里的水泥路越修越长,文化广场上的笑声越来越响,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对村巡察这股清风,吹绿了田野稻浪,吹活了集体资产,更吹暖了基层百姓的心。在对村巡察的护航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规范,乡村振兴的步伐迈得更稳、更快。连片的玉米拔节生长,稻田里的蛙鸣此起彼伏,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尽情铺展。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