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馆内参观图片展。本报记者 蒋国红摄
□本报记者 邢汉夫
哈尔滨市南岗区光芒街40号,是一座红顶黄墙的俄式木质结构平房。九十多年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在沈阳遭到敌人破坏,被迫迁至哈尔滨。为躲避搜查,省委机关在哈尔滨几经辗转后,于1933年夏,迁至当时哈尔滨的小戎街2号,即如今的光芒街40号。
“这座小屋堪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和省委文件库。”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赵晋恒向记者介绍,1933年夏至1934年春,冯仲云一家在此居住。冯仲云对外身份是大学教授,实则担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妻子薛雯担任交通员,他们的家便是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秘书处。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党的诸多重要文件也从这里发往东北各地的党组织和抗日队伍。
记者走进纪念馆,各式老式家具和用品映入眼帘。“别看小屋不大,这里不少家具都暗藏玄机。”讲解员魏璟姝指着这些家具用品一一说明:“小房厅中央的沙发看似与普通人家的陈设无异,内部却设有隐蔽暗格,用于存放重要文件。”
沙发对面的壁橱表面布满岁月的划痕。冬日里,它是取暖的壁炉。危急时刻,它则变身为“文件销毁站”:一旦发现敌人靠近,同志们会迅速将来不及转移的机密文件塞进壁橱焚烧。
纪念馆内窗台边有一个花瓶,里面插着几枝花。这个看似普通的装饰,却是守护安全的“信号灯”。“薛雯外出传递文件,或是地下党员前来接头,都会先看窗台上的花瓶。花瓶在,表明一切安全;花瓶不在,便是危险信号。”魏璟姝告诉记者。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内,按当年原貌布置了冯仲云与妻子薛雯的卧室。梳妆台上摆放着薛雯和孩子们的照片。照片中,薛雯抱着襁褓中的女儿,笑容温柔却透着坚毅。讲解员指着照片,讲述了一个薛雯与女儿的故事:一天午夜,为策动伪军起义,罗登贤、赵尚志、冯仲云、薛雯等人在屋内紧张地印刷宣传品,突然,附近传来狗叫声和脚步声。凭经验判断,是巡夜的伪满警察来了。为防止暴露,薛雯灵机一动,狠心在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身上拧了一把,孩子的哭声掩盖了油印声。
客厅是整栋房子的核心区域,当时满洲省委和满洲军委的领导在此秘密召开会议,研究东北抗日斗争策略。“党中央的‘一·二六’指示信从这里发出,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封信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东北抗日的道路。”从这个房间,无数指令被传递到东北各地的党组织和游击队,汇聚成反抗侵略的洪流。
值得一提的是,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耳熟能详的抗日英雄,都是从满洲省委输送到前线的。
1934年春,因叛徒出卖,中共满洲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小戎街2号的秘密地点暴露。党组织要求相关同志立即撤离或潜伏,小戎街2号的满洲省委机关就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共满洲省委从1927年10月成立到1936年6月撤销,历时8年零8个月。它高举革命旗帜,带领广大东北人民在白山黑水间与敌人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88年10月,光芒街40号经过修复后,作为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这里先后被命名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许多机关、学校将这里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