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诚 马晓宁 本报记者 刘楠 李民峰
临近中午时分,大庆市龙凤区黎明社区的老年餐厅里飘出饭菜香。63岁的刘文华大娘和几个老伙伴走进餐厅,每人都选了五六样菜品和一两样主食,刷“老年卡”称重,最便宜的才付了9.5元。老人们围坐餐桌,边用餐边聊天,笑声不时传出。这温馨场景的背后,是大庆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专项整治的生动缩影。
老年餐厅:从“吃饭难”到“吃得好”的蜕变
“这大热的天儿,在家做饭遭罪不说,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嫌麻烦。”刘文华大娘说:“到食堂来,四五十种菜换着样儿吃,低盐低糖、做得也软烂,很适合我们老年人。”
老人“舌尖上的幸福”,始于大庆市纪委监委对“养老服务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针对老年群体“做饭难、吃饭愁”的呼声,龙凤区民政部门牵头开展“地毯式”摸排:600余名社区干部、网格员逐户走访75个社区,记录下2000余位老人的就餐习惯——有人希望菜品少盐少糖,有人需要送餐上门,还有人担心价格太贵。结合调研结果,该区整合闲置房产,优先在老年人口密集的社区布局餐厅,同步推出“阶梯式补贴”:60岁以上每餐补1元,70岁以上补2元,80岁以上补3元,90岁以上直接免单。
为让餐厅“活下去、活得好”,政府部门主动为经营主体“减负”:协调水、电、热部门按居民标准收费,每年减免费用8.19万元;对接辖区企业落实房租减免50万元。
“以前光房租就压得喘不过气,现在成本降了,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菜品上。”黎明社区老年餐厅经理马成雨说。如今,龙凤区7家运营中的老年餐厅已覆盖21个社区,10.9万人次老人享受到实惠,省下的31.28万元餐费,成了老人口中“看得见的幸福”。
医疗服务:从“跑断腿”到“零跑腿”的跨越
“本以为在外地看病得先备案、再垫钱,没想到刷个码就直接结算了!”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的都阿姨常住大庆,每年需要回齐齐哈尔照顾母亲、去牡丹江随子女居住一段时间。过去她在两地切换就医备案,每次申请都需要耗时两三天。如今大庆开通省内异地就医免备案,她在省内城市临时住院就医,用社保卡或电子医保码就能直接结算,医保报销金额实时扣除。
这便捷体验的背后,是大庆市对异地就医问题的靶向攻坚。过去,参保人异地看病要提前备案,报销时需携带病历、发票等一堆材料跑窗口,“来回跑三四趟是常事”。专项整治中,大庆市医保局打破制度壁垒:省内临时就医住院“免备案”,门诊统筹、慢特病等场景纳入全国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仅今年前五个月就有2.07万人次享受到“免备案”便利,涉及金额1.12亿元。
更让群众省心的是“检查结果互认”。近日,患者赵女士因胸部外伤来到大庆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值班医生了解病情后,帮助赵女士从手机中调阅了前几日她在家附近医院做的CT,根据影像检查结果给予了诊断和处置。这是赵女士第一次感受到大庆市卫健委推动“检查结果互认”带来的便利——全市36家医疗机构接入省级互认平台,384个项目实现“一次检查、全域调用、15年可查”,今年1-5月为患者节省费用758.76万元。
作风建设:从“责任在肩”到“成效在心”的深化
从老年餐厅的“一餐一饭”到医疗服务的“一码通行”,作风建设的成效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背后,是大庆市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民生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为让群众“急难愁盼”有人管、管得好,大庆市委、市政府主动扛起主体责任,创新建立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领导机制,将专项整治纳入市委全会部署、党政督查和年度综合考核核心内容,形成市委办、市政府办与市集中整治办统筹联动,22个职能部门分工协同的工作闭环。
大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向县区党委“一把手”致信,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整治任务从部署到落地“不打折扣”;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分管副市长和牵头专项整治、重大民生实事的职能部门,研究细化具体措施、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市级领导牵头的10个集中整治工作专班,用15天时间开展全系统、全覆盖“拉网式”行业督查,精准排查民生服务中的堵点难点。
“整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大庆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要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成为常态,让作风建设新成效在民生领域落地生根,让每一位市民都感受到‘暖在身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