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两代记者,一场跨越88年的“精神长征”

    □本报记者 崔立东

    冯雪松的指尖,轻轻拂过一张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名年轻的中国士兵驻守在卢沟桥头,眼神警惕而坚毅,身后是历经战火的残垣。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叫方大曾,笔名“小方”。他是“七七事变”第一个抵达前线的战地记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3天后,方大曾将镜头对准了这里,并发出7000字长文——《卢沟桥抗战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了。

    62年后,冯雪松将目光投向了方大曾。两个身处不同时空的新闻人,因为一张历史的底片,开启了一场持续26年的灵魂的对话。

    对抗遗忘:一纸传真引发的选题

    七月的一个闷热的午后,冯雪松一身便装出现在他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布置也一如他的衣品,知性而清爽。从央视高级编辑、纪录片频道副总监转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总站站长,四年来,有关方大曾,这是冯雪松在黑龙江第一次如此正式地接受媒体采访。

    他的讲述将时间拉回到26年前。

    1999年,在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办公室的报纸堆里,一份关于征集出版抗战记者“方大曾”作品的传真件,黏住了时任纪录片频道导演冯雪松的目光。当年,他29岁。

    方大曾是谁?

    这个陌生的名字,像一粒投入时间深湖的石子。当冯雪松将它念出声时——“轰!”的一声巨响,仿佛从历史的另一端传来。时空断裂,镜头猛然拉回到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的炮声撕裂了古城的宁静。当许多人还对时局感到迷惘时,一个25岁的青年,义无反顾地向着炮火最密集的地方——卢沟桥、宛平城冲去,成为现场报道“七七事变”的第一人。他就是方大曾。

    他用相机对准了日寇的炮火,也对准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脸庞。快门声清脆而决绝。一个时代最沉痛的表情被瞬间定格,随即,连同拍摄者本人,一同消失在历史的硝烟之中。这是“小方”留给后代珍贵的“遗嘱”。

    这一声快门,沉寂了62年。直到它精准地回响,穿透岁月尘埃,一场旷日持久的“精神寻根”就此启程。

    “一个报道了‘七七事变’的英雄记者,不应该就这样被遗忘。”冯雪松回忆起当时的心情,“我得为他做点什么。”

    起初,他只是想拍一部关于方大曾的纪录片。他走访了所有可能知道线索的人,查阅了无数发黄的报纸档案,但关于“小方”最后归宿的线索,几乎为零。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寻找”。

    很多人劝他放弃,但他却觉得,自己与这位从未谋面的“小方”之间,有了一种奇妙的联系。“他当年是在‘记录’,我如今是在‘寻找’,我们在做同一件事——对抗遗忘。”

    冯雪松说,从那一刻起,这场寻找就不再只是一份被动的工作,而是出于一种本能,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要做的,不仅仅是还原一个记者的生平,更是要完成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接力”。

    他一头扎进原北京图书馆的故纸堆。他在旧报纸上用肉眼努力“搜索”着“小方”“方大曾”这几个字。

    从发表在1937年7月23日《世界知识》上的战地通讯《卢沟桥抗战记》到刊发在1937年9月30日《大公报》上的《平汉线北段的变化》,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小方”的踪迹突然间在报纸上消失。

    冯雪松知道,这位新闻前辈在寄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这最后一篇稿件后,一定是再次走向了战火更深处。他用生命,完成了自己最后一次、也是最悲壮的一次现场采访。

    胶片无声:一张底片还原的血肉之躯

    北京协和胡同10号小院曾经是方大曾的家。

    “哥哥没回来。”

    1999年盛夏的一个下午,方大曾85岁的胞妹方澄敏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冯雪松的心。

    冯雪松回忆道,“那一瞬间,一个消失在历史教科书缝隙里的名字——方大曾,突然有了滚烫的体温,有了亲人离别的锥心之痛,有了长达62年、浸透血泪的漫长等待。”

    老人捧出一个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棕黑色盒子,里面,存放了方大曾留下的837张从未面世的珍贵底片。

    当冯雪松屏住呼吸,将一张张底片对着光亮举起时,戴头盔的“小方”、马背上的“小方”、夕阳下的“小方”,一个真实而滚烫的“小方”,从冰冷的历史中走了出来……

    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这一刻,冯雪松决定,重走“小方”的路。

    寻找“小方”,唯一的线索就是他当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战地通讯——《卢沟桥抗战记》《卢沟桥事件后之北平》《居庸关之战》《保定以南》等,那些陌生的地名——保定、石家庄、蠡县、绥远等地名就是他全部的路标。

    第一站便是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之时,方大曾从北平中法大学刚刚毕业一年,凭借“中外新闻学社”记者的身份和一腔赤诚热血,他奇迹般地穿过日军严密的封锁线,进入战地。

    他带着硝烟的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如一声惊雷,通过《大公报》炸响,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这里,中华民族在抵抗!文中那句饱含悲愤与预见的断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穿越时空,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接着,他转战保定、石家庄、蠡县、绥远等战场,用一张张薄薄的底片,承载了一个民族最沉重、最悲壮的瞬间。镜头下,是《日军炮火下之宛平》的断壁残垣,是《为国捐躯》战士凝固的英勇,是《绥远前线》士兵冰天雪地中的坚毅面庞。

    这是一场孤独的逆行。冯雪松把方大曾的黑白照片揣在怀里,沿着文中提到的地名,从北京的胡同到河北的村庄,再到内蒙古的草原戈壁,行程超过4000多公里。他风尘仆仆,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叩响柴门,又一次次在摇头和茫然的目光中陷入沉默。

    这趟艰辛的旅程,也让他更深刻地触摸到方大曾灵魂的温度与力量。

    于是,一个人的采访路,变成了两个灵魂的跨时空长征。冯雪松的每一步跋涉,都是在与方大曾进行无声的对话。脚下的尘土,是两代记者共同踏过的战场——一个为了忠实地记录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一个为了执着地唤醒被尘封的记忆与荣光。

    光影重叠:一种真相与精神的“重逢”

    “寻访走到后期,我渐渐明白,找到他的遗骸或确切牺牲地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冯雪松的目光带着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但这绝不意味着寻找失败了。我必须换一种方式,让他的精神‘回家’,让他的名字重新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物理寻找的终点,成了精神重现的壮丽起点。

    26年中,冯雪松将寻访的心血、汗水与无数个不眠之夜,凝结成一部饱含深情的纪录片和四部沉甸甸的著作。其中,著作《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和《方大曾:遗落与重拾》已连续再版5次,并被译成英、韩文版等五种语言在国内外发行,填补了中国抗战史和新闻史上的重要空白;他导演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在央视播出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收视率超过1亿人次;眼下,他的第五部著作《与小方同行》已经完稿,将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面世。

    他不满足于纸面的重现。2015年和2018年“七七事变”纪念日,“方大曾纪念室”和“方大曾研究中心”正式落成;他发起的“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足迹遍布清华、北大、复旦、中传、哈工大、东北林大等40多所高校。

    当吉林艺术学院的话剧落幕掌声响起,当哈工大学子手中的画笔勾勒出先驱的轮廓,当重庆的一名初中生用压岁钱买下50本《寻找方大曾》送给同学,当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方大曾校园行”的讲座上眼含热泪、心潮澎湃时——冯雪松知道,寻找还在继续,精神正在传递。

    26年的找寻,“小方”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他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拍摄的837张珍贵战地照片,庄严地陈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成为国家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8年前,他于河北蠡县发出最后一篇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便如流星般消失在战火之中。但今天,他以另一种更永恒的方式,归来。

    冯雪松的寻找看似有了一个圆满的句点,但他却说:“‘小方’精神,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对他的寻找才刚刚开始——追寻方大曾是我一生的选题、永远的选题。”

    冯雪松的寻找,已经从单纯地寻找方大曾这个人,变成了追随一种精神,一种对正义、对良知、对真相的追随。他说,对方大曾最好的告慰,就是让后来者接过“小方”手中的笔和镜头,继续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守护那份不灭的初心。

    黄昏下的卢沟桥,夕阳熔金,光影婆娑,将沉默的石狮子影子拉得很长,铺在饱经沧桑的桥面上。桥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在晚风中飘荡……

    这样的画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不难看到,88年前的疮痍仿佛已被岁月温柔抚平。

    每当此刻,冯雪松就会想:如果“小方”还在,盛世之下,他会拍摄下一个怎样的卢沟桥?他会拍摄下一个怎样的中国?

    ◎记者手记

    那张永不褪色的精神底片

    夜深,我独自坐在书桌前。稿子已经写完,但我的思绪,却久久无法从那场跨越88载的追寻中抽离。

    灯光下,摊开着冯雪松老师那套厚重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封面上,方大曾年轻而坚毅的面庞,透过黑白影像凝视着我,目光沉静,似乎有话要说。

    与冯雪松老师的对话,不像是一次采访,更像是一场精神的跋涉。他说起寻访前的茫然、寻访中的艰辛、寻访后的感悟,语气平静异常,但眼中闪过的光,却比诉说的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我忽然明白,他的寻找,早已不是为了给一段历史画上句号,而是在为一种精神寻找一个可以安放的“家”。方大曾,真的“消失”了吗?

    不!当我看到那些在战火中拍摄的照片——士兵在冰雪中洋溢的笑脸、炮火下宛平城不屈的轮廓——我感到他从未如此真实地“存在”过。他将自己25岁的生命,浓缩成了一张张永不褪色的精神底片,为后人留下了最珍贵的历史存证。他的肉体消失在战火中,他的精神却化作了永恒的存在。

    而冯雪松老师,则像一位冲洗底片的暗房师。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孤灯下,将自己的执着与汗水作为显影液,让那张几乎被遗忘的底片,在我们这个时代,呈现出了最清晰、最震撼的影像。

    于是,那段沉默的历史开口说话了,那个远去的背影转身归来了。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常常与“速朽”赛跑,记录着每日发生又每日被淡忘的故事。但方大曾与冯雪松的故事,却让我重新思考这份职业的终极意义。或许,我们每一个新闻人,都应该在心中为自己寻找一个“方大曾”——一个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追问、去守护的理想坐标。

    今天,站在“七七事变”88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为什么要去纪念方大曾?我们为什么要讲述冯雪松的故事?

    因为,从用双脚奔赴现场的方大曾,到用26年光阴打捞历史的冯雪松,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从未断流的中国记者精神谱系。这谱系的内核,无关技术迭代,无关利益声名,而是那份——把战场当现场,把现场当职场的职业自觉;是那份对事实的无限忠诚,对真相的不懈求索,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大爱!

    在今天这个信息喧嚣、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方大曾的选择,如同一声清脆的快门,依然在历史深处回响。它拷问着我们每一个新闻人:我们的脚,是否还站在新闻现场的土地上?我们的笔,是否还在书写着胸中那份滚烫的责任与热血?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方大曾的快门,定格了历史;冯雪松的寻找,照亮了未来。这场跨越88年的“精神长征”,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对来者的召唤。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