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红路
对全市109个社区办公场所展开集中升级改造,腾退办公面积1.2万平方米,取而代之的是“零工驿站”“巧姐织女坊”“邻里食堂”等充满生活气息的便民空间;1479名社工走出柜台,把服务阵地搬到小区楼道、庭院炕头,通过智能终端,成为居民办事的移动“窗口”……
伊春市委聚焦群众所思所盼,主动倾听群众需求,以“有烟火气、有人情味、有家温度”为目标,蓬勃开展党建领航的“党群伊家”行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形成了党建引领、社区作为、社会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良好格局。
重构空间,打破“物理屏障”
铁力市向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玻璃柜台拆除那天,老居民马培銮特意赶来“见证历史”。他坐在新换上的小圆桌旁感叹:“从前隔着窗口递材料,如今喝着茶水唠家常,这拆的可不只是几块玻璃啊!”
改换曾经占据社区“C位”的“坐窗式”柜台,是伊春基层治理迭代的缩影。2013年,撤销街道办事处后,社区虽承接了行政职能,但1.2米高的玻璃隔断、按条线分割的办事窗口,让群众总感觉“隔着一层”。
2023年以来,伊春市委从群众需求出发,推动全市109个社区开启“空间革命”——拆除玻璃柜台打造温馨有爱的互动空间。
伊春市伊美区南郡社区利用腾退空间办起邻里食堂,8元一份的老年餐日均供应超200份;丰林县前进社区引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桦树皮手工艺坊,带动23名家庭主妇月均增收1500元。
伊春市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尽可能腾退办公面积,目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活动面积占比达到了85%以上。”数据显示,全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月均活动场次从3.2场提升至8.7场,72%的居民成为社区里的“常客”,社区活力被充分激发。
转型赋能,锻造“多面能手”
玻璃柜台拆了,办事窗口“流动”起来。1479名社工不再是“坐班干部”,把服务阵地搬到小区楼道、庭院炕头。为了不被群众“考住”,大伙白天跟着老同志学业务,晚上捧着“口袋题库”啃政策,几个月下来,多数社工都从“专岗专责”练成了“见人知名、见名知户、见户知事、见事知策”的“全岗通”。
在嘉荫县朝阳社区,社工白晓纯的帆布包总装着三样装备:翻得起毛边的政策汇编、记满特殊需求的民情日记、给老人填表备的老花镜。“以前隔着玻璃说话费劲,现在走门串户,大伙儿腌酸菜都喊我去搭把手。”
服务半径的拓展重构了社区治理图谱,深化了党群干群关系。金林区育林社区每天两组社工分片包干,谁家要办残疾证、谁家孩子上学要开证明,直接在楼道里填表盖章。南岔县晨明镇社工们把服务延伸到林场,根据居民需求开展“林间问诊”“山珍助销”等特色服务。
为了进一步促动社工走格入户,伊春市委定期开展职业能力大赛,每年评选一批党群服务标兵,让主动服务群众从考核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据统计,取消坐班制后,社工日均走访时长增加4.2小时,群众满意度较此前提升16个百分点。
数智赋能,织密“智慧网络”
南岔县晨明社区的社工宋蒙娜每天带着两部手机上岗:一部接听居民来电,一部查看“伊网通”待办事项。去年冬季,居民乔大爷突发疾病,受暴雪影响常规救援车辆无法进山,她通过平台“急事快办”通道上报,应急铲车20分钟内就抵达现场,连夜开辟出一条近3公里的生命通道。
围绕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伊春市委整合多部门资源,建成贯通“市区街社网”五级一体化信息平台,开发“伊网通”APP,配齐专职网格员手机终端,畅通与全市242个网格协调中心(服务站)的线上线下渠道,实现“治理要素一网受理、治理事项一网调度、治理效能一网监督”。
前段时间,伊美区红升社区的独居老人王凤林在小程序的“唠嗑”板块里发了句语音:“想吃口酸菜馅饺子。”没想到第二天,社区志愿者就端着热腾腾的饺子上了门。原来,这是伊春市通过小程序推行“红松分”“兴安分”双积分机制,号召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结果,志愿者获得积分后,可以兑换送餐、理发、家政等服务。“群众点单、数据跑腿、社区接单,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社区党支部书记庞皓严说。
从“拆墙透暖”到数智增效,伊春以“党群伊家”行动为笔,绘就出一幅党群同心、共治共享的民生幸福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