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吉会
从车间钳工到行业标杆,28年坚守一线,用匠心与实干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内涵。北安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安象屿生化公司)维修班长王成仁,以126项技术创新、2000余次设备护航的硬核成绩单,荣膺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7年,王成仁从佳木斯铁路学院毕业,怀揣着对机械维修的热爱投身到设备维修一线车间。2016年,35岁的他入职北安象屿生化公司。时值企业建设攻坚期,每天都要面对近百台进口设备及外文技术说明书,这位有着近20年工龄的“老师傅”,成了设备维保领域的“新学徒”。
“不懂就去学,慢慢摸索,迟早能学会。”车间休息室的台灯见证了王成仁无数个不眠之夜——技术图纸铺满案头,外文说明书堆成小山,这位钳工出身的东北汉子凭借着一本字典、一份设备说明书,一个个零件地研究,一个个单词地查找,终于把进口设备的原理搞明白了。然而,机组安装调试又遇新问题。面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员工”,他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车间一线,啃下了近2000份的技术文献,工作服口袋里常年揣着写满笔记的“攻关手册”,最终攻克了“四新”难题。凭借着这股钻研精神,王成仁不仅熟悉了车间的所有设备,还练就了“听音辨位”的绝活。一次,刮刀离心机运行时突发异常声响,如果停机排查,至少花费90分钟。王成仁从设备运行声音就判断出是刮刀外壳螺丝松动,仅用5分钟便排除故障,保障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短短两年时间,王成仁凭借“笨功夫”,完成了从传统钳工到智能化生产线“设备医生”的跨越,用沾满油渍的双手托起玉米深加工设备自主维保的新高度。
2022年,北安象屿生化公司百万吨扩能攻坚项目异常艰苦。面对建设周期压缩40%的极限挑战,叠加人员流动受限、物资运输受阻等困难,王成仁带领团队成员主动驻厂值守,最终使设备调试效率提升40%,成功规避两次潜在停机风险。这支“铁军”团队最终助力企业树立了“12个月完成建设—调试—达产”的行业新标杆,使玉米深加工产能突破百万吨大关,创下年处理量增幅达23.6%的“象屿速度”。
通过分析“体检”数据变化与历史故障案例,王成仁带领团队制定预防性维修方案,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率。2024年,北安象屿生化公司运行工时达356.67天,设备故障工时仅0.87天,达到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标杆水平。
“一切成本皆可降,一切效率皆可提”,这是王成仁的创新信条。在他眼中,没有废铁,只有待开发的宝藏。多年来,他带领维修班组开展修旧利废、创新改造,累计主导降本增效类创新项目达126项,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价值超1000万元。
小创新也能带来大效益,“微改造”是他的拿手好戏。针对螺旋输送机关键部件频繁磨损的问题,他巧妙地在润滑装置上做文章,设计出精准滴注润滑油的装置,将部件寿命延长三倍。截至目前,他已牵头完成91套润滑装置改造,每套改造费用仅400元,每年创造效益超80余万元。面对管束干燥机主梁断裂这一困扰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他牵头组建项目攻坚组,将断裂频次降低了85%。
自加入北安象屿生化公司以来,王成仁带领团队累计拆解测绘设备600台次,构建起覆盖管束干燥大系统、三类核心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助力公司实现连续8年安全生产“零事故”,设备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在他的引领下,团队也先后斩获象屿集团“价值创造楷模团队”、行业“标杆团队”等多项殊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匠人不仅要精于技,更要传其神。”王成仁深谙技术传承的重要性。他创新采用“故障诊疗工作坊”教学模式,将28年积累的近万条维修数据转化为教学案例库,通过“理论沙盘推演—实战盲盒拆解—复盘数字建模”的进阶培训体系,培养出多名技术能手和核心骨干。
从普通维修钳工到全国劳动模范,王成仁以设备为纸、油污为墨,在轰鸣的车间书写着技术创新的新篇章,用实干与创新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