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凤 赵春辉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既深刻改变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文化业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面临新的挑战。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文化领域综合治理能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切实把治理成效转化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是重大课题
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互联网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社会行为、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冲击,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因此,提高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新征程上要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广泛凝聚价值共识,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驱动力。要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建设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升文化治理精准度和效能
文化领域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升文化治理精准度和效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要深刻把握信息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加快文化服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开展具有正确导向的舆论工作,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创新性发展。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文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数字化文化资源体系,创新治理理念和思路,创造和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网络新媒体技术为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提供重要支撑,提升传播效能。要通过媒介主动向世界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把握文化领域治理的主导性和协同性
信息技术发展推进治理格局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扁平化、分众化方向转变,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治理体系,形成治理合力。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和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文化治理需要发挥各主体在治理中的动态协同效应,凝聚多元主体合力,加深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在治理中的融合程度,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文化治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进程。
要促进建立数字化赋能协同治理模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协同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和低效能,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路径,快速形成协同治理共识,提高沟通效率,优化治理机制。
坚持文化领域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创新理念,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动力,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发展阶段文化治理实践。要加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积极探索文化数字化治理新路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和文化治理导向,始终将文化治理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兼顾经济效益、人文精神和公益价值,通过技术实现文化治理的具体化、形象化,可感可及,弥合数字鸿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化建设数字化、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