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农业院校通识教育体系高质量构建的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生产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特征,要求农业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也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农业院校应采取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立足于新农科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培养能够投身农业生产、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农业人才,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优化课程设置。农业院校应关注农业领域的前沿动态、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将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开设“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等课程,确保课程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同步。农业院校还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置差异化通识教育课程,如为低年级学生讲授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通识课程,培养其基本素养;为高年级学生设置“农业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等与专业结合更为紧密的拓展性通识课程,助力其从宏观角度思考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

    农业院校应鼓励不同学科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知识流动与共享,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为跨学科课程提供师资保障,让不同学科领域教师从不同专业角度为学生讲解农业技术原理、应用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农业产业调研等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跨学科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农业院校可以开设农业特色课程,如开设“耕读中国”等特色教育课程,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向学生讲授农业劳动精神、传统农业文化内涵等知识,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实地参观与劳作体验,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深刻体会农业生产的意义与价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通识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农业院校应将提升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作为首要任务,定期组织系统且深入的通识教育培训,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学者围绕农业通识教育的历史演进、核心内涵、价值追求等内容开展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全面且深入地理解通识教育;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校际交流活动,开阔教育视野;校内定期举办通识教育教学经验分享会,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促进教师群体对通识教育进行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索。

    农业院校应定期组织跨学科教学培训,邀请农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涵盖多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的专题培训,推动教师深入了解不同学科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中的独特价值;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活动,支持教师与不同学科的同事合作开展项目,共同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在项目实践中增强对其他学科的运用能力。

    农业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薪酬福利体系,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奖励基金,对在通识教育中表现出色、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金、科研经费支持等丰厚的物质奖励,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来增强其工作动力;设立“通识教育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通过公开表彰、宣传报道等方式,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提供晋升绿色通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激励更多教师投身农业通识教育事业发展。

    完善评价体系。农业院校应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在知识维度方面,重视考查学生对农业课程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关注其对农业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融会贯通能力,检验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关联的把握程度;在能力维度方面,通过实习报告、农事操作技能考核、创新创业竞赛成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农业院校应实施过程性评价,在课程中设置针对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即时反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后布置农业专业论文、调研报告等作业,根据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实施成果性评价,增加开卷考试、口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农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掌握与应用能力;在实践类通识课程中要求学生以农业项目成果展示形式呈现学习成果,从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

    农业院校可以引入多元主体评价。教师可以提供自评量表,鼓励学生从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学习方法有效性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农业企业专家、农业从业者应积极参与学生评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农业职业素养。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科员)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