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感动中国”人物马旭的家风故事
    居陋室捐千万映初心

    □本报记者 李晶琳

    走进马旭夫妇居住的低矮平房,斑驳的墙面上挂着两张特殊的“全家福”:一张是马旭根据记忆画下的、1947年她离家参军时与母亲、弟弟的水彩画,另一张是2018年捐款时老两口在银行的留影。跨越70载时光,不变的是洗得发白的军装与简朴本色。

    2019年“感动中国”颁奖现场,身着旧军装的耄耋老人马旭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出生于哈尔滨市木兰县的中国首位女空降兵,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给家乡教育,自己却常年住在30平方米的平房里。

    马旭常说:“我们衣柜里,最贵重的衣物是党和军队发的;账户中,最珍贵的存款是为国家存的。”她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义紧密相连。

    马旭的人生中,有两次刻骨铭心的“告别”:14岁告别母亲时,母亲缝进衣襟的那枚铜板,成为她铭记一生的“勤俭信物”;抗美援朝战场告别牺牲战友时,烈士“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的遗言,成为她坚守终身的信念。马旭夫妇虽无子女,却把家乡的孩子视如己出——千万积蓄捐给家乡教育的善举,彰显着老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对国家的深沉大爱。

    马旭的母亲当年用一枚铜板教会她“穷不失志”,如今在马旭家中,母亲缝制的粗布衫与跳伞140次的伞具,分别承载着家庭温情与国家记忆。她将家庭梦想融入民族梦想,正是“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的生动写照。

    退休后的马旭夫妇仍坚持科研攻关、学习外语,年逾八旬还参加老年大学,用行动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人生信条。

    在马旭夫妇捐建的马旭文博艺术中心里,孩子们“少年强则国强”的朗朗书声,与远处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口号声相互交织。这是勤廉精神的新时代回响,是老一辈用毕生积蓄托起的未来希望,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