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煤集团现代化绿色矿山(资料片)。
隋国忠。
尹坤(右一)。龙煤集团提供
高伦(中)。
魏相龙(左二)。
韩国庆。
许晓林(中)。
□高博 徐颖 本报记者 崔立东
当第一盏矿灯刺破历史的幽暗,一种精神便开始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生长、代代传承,这就是龙煤人的劳模精神。它镌刻在龙江矿区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里,闪耀在每一代矿山人求索奋进的征途上。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同劳动模范代表座谈,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给工人代表回信,深情寄语广大劳动人民,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翻阅龙江矿区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每一页都写满求索与奋进。一代代矿山人,在岁月深处写满荣光,以百年忠诚,创造了激荡人心的历史进步、波澜壮阔的现代转型。
百年来,在龙江四大矿区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奋斗诠释担当,高擎劳模精神火炬,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丰碑。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拓荒印记 “实在人”的时代足音
“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祖国缺煤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拉开了开发建设七台河矿区的大幕。
1958年,筚路蓝缕的第一批建设者栉风沐雨,住地窨子、手刨镐、蜡照明、麻袋装、肩背扛,用近乎原始的采掘方式,刨醒了这片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矿山英雄”层出不穷,其中,马英湖的名字令人铭记。他一天下井三次,井下累计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最初人背肩扛的采煤工作中,他一个人的采煤量是平均水平的三倍,1959年,24岁的他被评为七台河矿区首个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参加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
马英湖的儿子马志伟回忆道:“我父亲采煤太‘实在’,那时麻袋尺寸较小,为提升效率,他自己接长麻袋,拄棍在井下艰难爬行,被大家称为‘马英湖背煤赛绞车’。”
“做个实在人”不仅是马英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这种实干精神如同星星之火,在矿区迅速燎原,成为七台河矿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光的列车驶入新时代,全国劳动模范、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机电总厂单体车间主任隋国忠正用另一种方式诠释“实在”的深意。面对股骨头坏死的病痛,这位“矿山铁人”在技改战场坚守了26个春秋,他研发的JD-1型三孔半自动专用钻床效率是普通钻床的4倍,80余项技术革新创造2000多万元效益。
2016年,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以隋国忠的名字成立了“隋国忠劳模创新工作室”,此后,他主导的“三孔等分120度自动群钻法”年增效40多万元,攻克的活柱内孔加工技术让日产量翻倍。他推行“计件工资+创新奖励”制度,让工人收入不仅增长30%,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并先后培养出50多名技能骨干。
时光的脚步从未停止,煤矿“实在人”的精神底色也从未改变——那是对矿山的深情,对技术的敬畏,对工友的赤诚。
2
红旗漫卷 “钢刀传人”的科技强音
当共和国的朝阳喷薄而出,煤炭作为“工业粮食”,复产增产极为重要,一场场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轰轰烈烈地展开。
1958年,尹坤带领红火箭掘进队在双鸭山岭西竖井煤矿、集贤煤矿冲锋陷阵,超额完成掘进任务,创造了五年完成八年半工程量的惊人成绩,还创下多项全国掘进纪录。
煤炭工业大三线建设全面启动,老矿区成建制出干部、出职工,“一包一、包到底”包干建设新矿区,他带领红火箭掘进队勇毅奔赴西南大山深处,在全国甲级队会战中一举夺魁,夺得“全国支援西南建设27个甲级掘进队优质高速竞赛”第一名,被誉为全国煤炭战线的一面红旗、一把“不卷刃的钢刀”。
尹坤身上那种敢打敢拼、勇争第一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矿工心中。年轻人纷纷以他为偶像,加入煤矿队伍,传承红火箭掘进队精神,推动煤矿事业蓬勃发展。
拼搏精神的火种在矿区传承绽放。全国劳动模范、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东保卫矿矿长高伦深耕科技治灾领域多年。针对瓦斯治理这一关键问题,2020年,高伦带领技术人员、打钻工们总结出了“一面三巷一高位”立体抽采经验做法,有效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技术瓶颈,其后辅以AI打钻可视化系统加持,更能体现瓦斯治理的靶向要求。目前该项技术已在龙煤集团所属各煤矿推广应用,瓦斯抽采利用让东保卫矿年发电量保持在1000万度左右,真正做到了让瓦斯“猛虎”服务于矿区生产生活。
高伦带领团队完善智能化子系统,实现数据无线传输,建立综合管控平台,打造全息透明化矿山,并研发“信息化+N”安全管理新模式,显著提升安全自主管理水平。2023年末,东保卫矿成为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依靠科技和管理增收节支,东保卫矿连续八年盈利。
从“不卷刃的钢刀”到“智能化建设领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在龙煤集团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生。
3
生命灯塔 “黑暗”中照亮安全路
在时光淬炼的矿脉深处,劳模精神是最珍贵的矿藏。这种精神在鸡西矿区凝结成了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宋德金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劳模精神锻造成照亮安全之路的“明灯”。
宋德金,1971年参加工作,一直在煤矿通风岗位默默耕耘。200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夺走了他的双眼,但宋德金并没有被命运击倒,他深知煤矿安全的重要性,在伤情稳定后,他毅然决定担负起安全培训的重担。从此,他开始了一段艰难而又伟大的征程。
为了上好每一堂安全课,他让老伴将有关安全规程的书籍一字一句念给他听,他再逐字逐句背下来。往往一小段文字都要老伴念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他常对矿工们说:“看到我,你们就会明白,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下井,人人头上有盏矿灯,可是不在安全的路上走,照样是个瞎子,我就是你们的活标本。我愿用我的黑暗换取大家的光明!”宋德金的安全课既有理论深度,又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深受矿工们的欢迎。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矿工增强了安全意识,规范了操作行为,为龙煤集团的安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样将“安全”二字刻进骨髓的还有龙煤鸡西矿业公司平岗矿掘进区区长魏相龙。2024年初任职以来,魏相龙抓安全铁面无私,发现防突钻孔不合格当即停产返工;遇到空顶作业,宁可取消工作量也要支护到位。
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上,他对钻屑堆积、皮带跑偏等问题“较真”到底,月月实现工程优良品;在精益管理上,他分解工资单价到40余个项目,回收一个道钉都计价,让职工挣“明白钱”;在材料管理上,他“斤斤计较”,修旧利废,队组材料支出常年低于指标。
作为党员,他扶贫济困,带头捐款救助患病职工,用“铁面”与“热心”诠释了新时代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两代煤矿人在安全生产的征途上完成了一场穿梭时空的接力,引领龙煤人奔赴本质安全高效矿井的未来。
4
智慧引擎 “攻坚先锋”的创新密码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数字时代,矿山深处回响的不再只是钢钎撞击岩层的铿锵,更有数据流在光纤中奔腾的轰鸣。全国劳动模范、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峻德矿机电副总工程师许晓林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智慧矿山建设写下了当代劳模的精神注脚。
1967年出生的许晓林,1990年从黑龙江矿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兴安煤矿当技术员。工作伊始,他就展现出了勇于创新、攻坚破难的决心和毅力。当时,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是许多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但许晓林通过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将动力科所辖设备的线路图、工作原理全部分解、吃透,并成功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实现了从有“文凭”到有“水平”的华丽转身。在这个过程中,他先后完成了30多项技术改进和改造,解决了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2012年,他牵头成立了许晓林工作室,专攻煤矿电气设备疑难杂症。在工作室,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啃下了110多块“硬骨头”。19年间,他们累计为企业节省1.2亿元,还培养出200余名技术骨干。
2022年,这个团队耗时半年将1906条线路、2800个元件浓缩到1.5毫米厚的电路板上,终结了进口驱动板的垄断历史。以前国外卖100万元的驱动板,现在自己造只要20万元。许晓林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还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他的事迹在矿区被广泛传颂,激励更多的技术人员投身创新,为煤矿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在许晓林深耕技术创新的同时,全国劳动模范、龙煤鹤岗矿业公司振兴矿矿长韩国庆在“技术+管理”的路上传递着榜样的力量。
在峻德矿工作期间,韩国庆带领团队搭建微震监测系统,引进便携探测设备,完成三维震源分析,将国内先进技术落地,实现了冲击地压的有效预警。调任振兴矿后,他一个月扎根井下,修复主运皮带、改造“青年文明巷”,建立井下调度指挥中心,把物资供应延伸到工作面,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将职工的“关键小事”——通勤车入厂、走廊照明改造等一一落实,让矿工感受到“硬核”管理中的温情。
如今,龙煤集团实施“技术+管理”双轮驱动,实现技术骨干与管理新锐并肩“作战”,这正是对“劳模精神永不过时”最生动的诠释。
在龙煤集团,劳模群体不断壮大。省劳动模范、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东荣一矿的陈亮亮,作为东北首套自动化综采设备的“小班第一人”,带领团队将回采效率提升95%,人员减少一半,月产突破13万吨;省劳动模范、龙煤集团劳动模范标兵、龙煤矿建公司李加富带领红二掘进队南征北战,创两项全国纪录,被列入第12批“中国施工企业新纪录”;龙煤集团功勋模范、退伍军人杨玉财,把检修当“艺术品雕琢”,优化工作流程与资源配置,让设备成为“免检产品”……
一批又一批劳模,他们永葆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内核,在实干中坚守,在创新中突破,在传承中升华。
如今,在龙煤集团的千尺井下,智能化综采设备取代了手刨肩扛,AI监测系统覆盖了风险区域,年轻的技术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变的是技术与环境,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劳模精神——那是对工作的极致追求、对安全的敬畏之心、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工友的真挚情怀,他们用辛勤汗水、智慧力量,铸就了龙煤集团新时代煤矿工人的精神丰碑!
本版图片除龙煤集团提供外均由高博 徐颖 本报记者 崔立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