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龙江人·奋斗者
    孤塔上的“森林之眼”

    4月29日,大兴安岭的晨光尚未漫过樟子松的树梢,十八站林业局依西肯林场的1829号瞭望塔已亮起星辰般的信号灯。这座24米高的钢铁哨塔,是中俄边境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线。守护者徐学勇在此连续值守四年,累计观测一千多个日夜,报送“正常”2万余次,用精准判断筑起绿色屏障。

    “我们是森林的眼睛,哪怕漏掉一缕烟,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徐学勇说。

    在红旗下瞭望

    钢铁摇篮上的十二时辰

    5至6级大风中,镂空结构的铁塔如巨型摇篮般晃动。塔楼的门必须用铁丝固定,否则就会被狂风撞开。“知道自己不会掉下去,但每次晃动,心脏还是会猛跳一下。”徐学勇这样形容塔上作业的独特体验。

    春防关键期,他的工作时间从12小时延长到13小时——清晨6点上塔,晚上7点下塔,每隔30分钟向指挥部汇报一次观测情况。最紧张的是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气温最高、火险最易爆发的时段。他必须用望远镜扫描每一寸土地,草塘、村落、周边大地……“在瞭望员眼中,不存在所谓监测死角。”

    “0.01%的疑点,100%的守护”

    2023年7月22日10时30分左右,东南170度方向发现一缕不明白色烟雾。徐学勇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先与09塔交叉定位,再联系地面36支线管护站核实。最终确认是养路段的水泥搅拌烟,虚惊一场却无悔:“宁可误报十次,不可漏报一次。”

    夏季雷击火、雷暴天气频发,他一刻也不敢松懈。每当接到落雷预警,他都会打着手电筒再次登塔巡查。“火苗像鬼火,白天看不见,晚上反而更明显。”

    清泉涌流处的守望者

    2024年,林业局为瞭望塔打了深水井。通水那天,徐学勇做了一顿久违的过水面条,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终于不用每天拉水了!”这句朴实到心酸的感慨,道出了所有森防人的幸福标准。此前,他需要往返16公里取水,一桶水反复使用,洗脸水留着擦地,化雪水用来洗衣。

    如今,塔房有了小火炕,铁栅栏围起了硬化地面,储物间装满应急物资,节日慰问品更成为坚守的动力。“这是组织的能量补给,我们定当守好八万里兴安。”

    徐学勇

    森林背后的“人情味”

    孤独是常态,但科技让这座孤塔有了温度。闲暇时,徐学勇会拍下林海的四季变化、记录工作心得,和塔友们分享。会和家人视频通话,视频连线时总把镜头对准云海翻涌的防火瞭望台:“看,这就是我守护的八万里兴安!”在那一刻,所有的苦累与寂寞瞬间烟消云散。

    同事称他为“活地图”,他不仅能准确说出每一片林区的植被状况,更能通过烟尘的形态判断火情种类,“养路段的烟柱笔直细长,如灰纱般匀速升向高空;野火的浓烟却似黑龙翻滚,时而塌缩成蘑菇云,时而扭动着撕开数条烟带,焦黑的烟团里还迸溅着猩红的火星……”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徐学勇把这句话写在望远镜旁的笔记本上。2025年春天,他多了一个新习惯,记录防区内野生动物的踪迹,狍子的叫声、成队的野鸭,都是生态向好的证明。

    “只要这片林子安好,我的每一天就都有意义。”夕阳西下,电台里传来“明天会”的指令,徐学勇轻轻回应:“明天会。”

    他不是点燃火把的人,却是让文明火种永续的持灯者——24米,丈量着责任的高度;八万里,丈量着初心的广度。

    孟祥凤 记者 张磊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